來源:運城博物館網站時間:2024-08-31
運城博物館是收藏、展示、研究、傳播運城歷史、文化、藝術的綜合性博物館,為國家一級博物館、中國博物館協會團體會員單位、山西省博物館協會常務理事單位。
前身為創建于1979年的運城地區博物館,1986年后,依次更名為運城地區河東博物館、運城市河東博物館。2013年12月新館竣工,定名為運城博物館,2016年7月1日正式對外開放。
為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文化思想,堅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文物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特別是考察運城的重要指示精神,市委、市政府高效整合全市館藏文物資源,高質量推動區域博物館協同發展。目前運城博物館實行總分館運行管理機制,山西省永樂宮壁畫藝術博物館和關公博物館作為運城博物館的分館同時對外開放運行。運城博物館位于運城市鹽湖區魏風街,山西省永樂宮壁畫藝術博物館(分館)位于芮城縣永樂鎮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永樂宮,關公博物館(分館)位于運城市解州鎮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解州關帝廟。在運城豐厚的歷史文化資源支撐下,各館業務聯動,獨具特色,互為增補。
運城博物館總分館占地約76畝,建筑面積4.5萬平方米,其中展覽區面積1.9萬平方米,文物庫房面積5560平方米。
總館館體建筑造型宛如扎根于黃土高原之上的老樹根,訴說著上下五千年的歷史滄桑。從空中俯瞰,博物館建筑布局取“太極之意,星云之勢,搖籃之形”,寓意著這里是華夏文明的搖籃。
山西省永樂宮壁畫藝術博物館(分館)展覽區面積810平方米,文物庫房面積560平方米。關公博物館(分館)展覽區面積860平方米,文物庫房面積100平方米。
藏品體系健全完整
運城博物館總分館藏品共計138914件,其中文物藏品136188件,文物藏品中珍貴文物共計2033件。涵蓋了上起舊石器時代,下至近現代及當代印證河東歷史文化發展的各類實物。
先秦藏品占比約25%,實證了運城地域內百萬年的人類史、一萬年的文化史和五千多年的文明史,闡釋了運城在中華文明探源工程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藏品地域特色鮮明,形成了以石刻墓志、戲曲磚雕、刺繡、道教文化和關公文化等幾大藏品體系,反映了河東先民豐富的物質生產生活和精神文化信仰。
文化客廳名片凸顯
博物館是城市的文化客廳。運城博物館共設“大河之東” “永樂壯歌”“天下崇祀”3個基本陳列。
“大河之東”基本陳列位于運城博物館總館,由華夏尋根、館藏珍品、盬鹽春秋、地靈人杰、土木華章、條山風云等6個歷史專題展組成。植根于運城厚重的歷史文化,圍繞“一縷曙光”“一堆圣火”“半個蠶繭”“一席荒帷”“一池白雪”“一位圣人”“一處唐塔”“一座浮橋”等獨特文化基因,搭建承載歷史、傳承文明的平臺,讓文物以喜聞樂見的形式走進公眾生活。展覽借用考古地層學,通過“特殊陳列語言”——“陶片文化堆積墻”向公眾傳遞考古學知識;采用場景復原,再現了遠古時期西侯度人的生活環境和生存狀態、殷商時期垣曲商城的宮殿區建筑布局、明代環鹽池修筑禁墻場面;使用多媒體觸摸屏,還原了舊石器時代打制石器的制作過程、橫北倗國墓地上層貴族的喪葬儀軌;運用建筑模型,濃縮了運城作為全國“國保第一市”的重要代表性古建筑之精華。展覽還利用人物雕塑、電子沙盤、幻影成像、燈箱等形式,營造人與物交互的觀展空間。
“永樂壯歌”基本陳列位于山西省永樂宮壁畫藝術博物館(分館)西區北側,展覽分永樂遺珍、永樂情懷、永樂匠心、永樂榮光、永樂記憶等5個篇章,展出元代精品建筑構件、館藏文物及遷建工具100余件/套、工程舊照300余張、遷建檔案1000余份、影音視頻60分鐘,充分再現了艱苦而卓絕的永樂宮遷建壯舉,讓觀眾深入了解我黨在建國之初,攻堅克難、踔厲奮發,以高度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做好珍貴文化遺產保護的輝煌歷史。
“天下崇祀”基本陳列位于解州關帝廟崇圣祠院內,展覽分崇圣祠興建歷史、關公及家族世系、部分古建復原及崇圣祠祭祀禮儀4個單元。展覽以古建筑和館藏文物為載體,通過大量的圖版、模型、場景復原等方式,清晰還原了清代供奉關公歷代先祖的祭祀流程,同時對崇圣祠的興建歷史、解州關氏家族情況等進行了輔助介紹和展示。
臨時展覽有聲有色
自建館以來,充分利用古河東地上地下豐厚的歷史文化遺存和全市館藏文物優勢,以展示“河東歷史文化特色”為主題,先后舉辦地域鮮明、色彩斑斕的各類臨時展覽200余個。其中自主創辦的“關公文化大展”曾于1997年春節期間應邀赴臺灣展出100余天,參觀人數達500余萬,在當地引起很大反響,成為國家和山西省一項重要的對臺文化交流項目?!昂訓|歷代名碑精品展”展出了從全市現存石刻中遴選的漢至清歷代碑刻佳制19通31石,既有國家級書法藝術名碑,還有皇帝御制碑。該展覽因內涵深厚、設計獨特、制作精巧、構思巧妙、效果逼真,榮獲“2000年度全國十大陳列精品”提名獎,為山西省首獲此項殊榮。
新館運行以來,立足傳承弘揚黃河文化,加大館際交流合作,成功舉辦了“山西文物巡展工程——古河東?考古進行時”“山河相依 窯火輝映——晉陜豫冀四省宋遼金元陶瓷特展”“測勘坤輿 細繪遺蹤——考古測繪科普展”“歷史的肖像——考古繪圖作品展”“織錦春暉——晉南近代童衣裝飾紋樣展”“墨彩耀河東——永樂宮、關帝廟、運城博物館珍藏當代名人名家書畫作品展”“工匠精神在河東”攝影展等特色鮮明的專題展覽,其中“山河相依 窯火輝映——晉陜豫冀宋遼金元陶瓷特展”入選第十六屆(2018年度)全國博物館陳列展覽十大精品推介項目名單,“齊家治國 傳承致遠——家規家訓在運城”展覽被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網上展館”專門予以推送,“石之語——運城碑刻精品拓片展”“翰墨文心——運城博物館館藏書法作品展”分別榮獲山西省首屆博物館精品陳列展覽評選推介精品獎、社會效益優勝獎,“與華相宜——晉南西陰文化特展”入選2021年度“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主題展覽征集推介項目,同時被評為山西省第二屆博物館精品陳列展覽評選推介“精品展覽”,“枕月眠云——山西古代陶瓷枕精品展”被評為山西省第三屆博物館精品陳列展覽評選推介精品獎。
山西省永樂宮壁畫藝術博物館(分館)創辦的“永樂壯歌——永樂宮遷建紀實展”被評為山西省第三屆博物館精品陳列展覽特別推介展覽。關公博物館(分館)創辦的“天下云長——關公文化展”被評為山西省第二屆博物館精品陳列展覽評選推介精品獎。在省內外文博界產生一定的影響,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
公眾服務持續提質
著力提升公共服務水平,運城博物館被國家民委命名為“第十批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區示范單位”,被全國婦聯命名為“全國婦女愛國主義教育基地”,被省委、省政府命名為“山西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被省政府命名為“山西省第三批國防教育基地”,被市直有關部門命名為“運城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運城市直機關共產黨員歷史文化教育基地”“市級青少年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運城市中小學生社會實踐教育基地”“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基地”等。
文化張力效果顯現
致力打造博物館文化IP,累計推出線上云展覽26個,開展社會教育活動428場次,積極投身“進校園、進社區、進鄉村、進軍營、進社會福利機構”五進系列教育活動,發放資料3.5萬余份,服務公眾280113人。熱情開展“迎新春趣味問答”“5·18國際博物館日”“杏花春雨話清明”等節日宣教活動,共計服務觀眾106791人。立足基地合作共建優勢,與運城軍分區、市直各單位、高等院校、中小學等機關團體合作開展各類主題教育實踐活動,收到了良好的社會效果。
志愿服務特色獨具
我館學雷鋒志愿服務隊成立于2017年,主要承擔展覽講解、展區秩序維護、觀眾意見收集、配合開展社會教育等公共服務。成立至今,累計招募社會志愿者378人、服務觀眾5.6萬余小時,接待觀眾100余萬人次。受到全國志愿者聯合會領導的充分肯定,2018年先后確定為“運城市首批學雷鋒志愿服務站”“山西省省級學雷鋒志愿服務站”。“藍影隨行”文化志愿服務項目,2022年分別榮獲運城市“優秀志愿服務項目”和山西省“最佳志愿服務項目”稱號,并入選2022年度全國學雷鋒志愿服務“四個100”先進典型宣傳推選活動。
科研工作穩步提升
我館堅持業務立館、學術興館、人才強館宗旨,先后出版了《人·神·圣——關公》《宗臣史家》《河東碑刻精選》《盛唐風采——唐薛儆墓線刻藝術》《圖說關公文化》《大河之東——運城博物館陳列與精品》《山河相依 窯火輝映——晉陜豫冀宋遼金元瓷藝》《運城文博研究》等數十部學術專著;在省級及以上學術刊物發表學術文章百余篇。相繼舉辦了“周祀八百,誰主沉?。俊獜纳轿骺脊虐l現看兩周歷史”“表里山河——晉國六百年”“從西陰到荊村——運城盆地1949年以前的考古工作”等公益學術講座余60余場,成功舉辦了第八屆馬來西亞國際關公文化節“忠義千秋”研討會、“關公文化與中華現代文明”研討會、晉陜豫冀四省博物館理論與實踐研討會和運城黃河文化研討會等國際國內學術會議。
為加強科研人才隊伍建設,特別聘請了多名高校、科研院所專家,在陳列展覽、學術研究、文物保護等方面對本館專業人員開展科研項目學術指導和業務培訓。
十分重視文物保護研究和學術交流,與山西大學考古文博學院、吉林大學考古學院、山西省考古研究院等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簽訂了合作框架協議,在文物保護技術、陳列展覽策劃等方面開展學術交流。山西省永樂宮壁畫藝術博物館(分館)以省級科研基地——永樂宮壁畫保護研究院為依托,與太原理工大學、江蘇科技大學、山西博物院等多家科研機構、企業合作,引進先進科技手段,在壁畫保護方面開展病害分析、保護等技術研究和應用示范,取得了一定成果。
賡續文脈行穩致遠
最振奮人心的是,2023年5月16日,習近平總書記蒞臨運城博物館考察,就文物保護利用和加強文化遺產保護傳承作出重要指示。站在新的起點上,我們將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文物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和對山西工作的重要講話重要指示精神,始終堅持“保護第一、加強管理、挖掘價值、有效利用、讓文物活起來”的新時代文物工作方針,堅決扛起保護、傳承、研究、展示人類文明的重大使命擔當,牢記囑托,感恩奮進,全面提升文物保護利用和文化遺產保護傳承水平,把中國文明歷史研究引向深入。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