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運城日報時間:2025-07-08
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浩浩黃河水哺育了中華民族,孕育了燦爛輝煌的中華文明。
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重大戰略,如同一座燈塔,為沿線地區指引著發展方向。垣曲,作為黃河流經山西的最后一站,積極響應國家戰略號召,貫徹新發展理念,全面落實中央決策部署和省、市工作要求,錨定“一城兩區三門戶”目標和思路,自覺找準發展定位,在黃河流域生態保護與高質量發展的道路上穩步前行,將宏偉藍圖一步步轉化為生動現實。
▲垣澠高速黃河大橋
突出源頭治理
賦能“一泓清水入黃河”
抬頭,是醉人的藍;四顧,是怡人的綠;遠眺,是壯闊的黃河波浪相逐,在陽光下泛著細碎金光。
每到冬季,位于垣曲縣境內的山西古城國家濕地公園便化身為鳥類的天堂,大天鵝舒展潔白羽翼優雅游弋,野鴨成群結隊嬉戲追逐,白鷺身姿輕盈掠過水面,國家一級保護動物黑鸛悄然現身,為冬日的河岸增添靈動生機。這些珍稀鳥類的“年度造訪”,不僅是自然饋贈的詩意畫卷,更是垣曲縣深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推動高質量發展的生動注腳。
▲舜王坪
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唯有寫好“生態保護”這篇上卷,方能續寫“高質量發展”的壯麗篇章。
垣曲縣積極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謀長遠,以“功成必定有我”的擔當抓當下。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治理,統籌兼顧、標本兼治,一手分流域抓生態修復,一手全方位抓環境治理。圍繞黃河干流,以小浪底水庫為重點,打造了山西古城國家濕地公園,規劃建設了濕地保育區、恢復重建區和合理利用區,退耕還濕1.8萬畝,促進生態系統深度修復。圍繞入黃五大支流,實施亳清河縣城段生態環境綜合治理項目,形成10萬平方米水面、5萬平方米濕地、11萬平方米綠地,創建國家級水利風景區;實施西陽河河道治理項目,新建堤防5.9公里,河道疏浚7.4公里;其余支流也逐步實施流域綜合治理,目前疏浚河道32.2公里,新建修復防護堤45公里。在支流沿線大力發展花椒、核桃經濟林,實施荒山荒坡、退耕還林等造林綠化工程,筑牢了綠色生態屏障。
▲東寨碼頭
黃河安瀾,重在生態;生態之要,首在治污。垣曲縣以“壯士斷腕”的決心和“鐵腕治污”的力度,持續深入打好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扎實開展大氣污染防治;完成李家河引水工程水源保護區劃分工作,完成城鎮污水處理廠1萬立方米擴容改造和17公里雨污分流改造工程,建立6座農村生活污水處理站、2處人工濕地,對入河排污口進行水質實時監測;加強土壤污染管控,開展工業固廢整治,強化危廢規范化管理,確保了土壤安全,推動黃河流域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為高質量發展筑牢綠色根基。
2024年,垣曲縣全年環境空氣質量綜合指數3.3,全市第一;Ⅱ級以上優良天數302天,全市第三;PM2.5平均濃度26微克/立方米,全市最低。
古城國家濕地公園的候鳥翩躚,是大自然對垣曲生態治理的最高褒獎。垣曲縣將繼續以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戰略為指引,守護好這片生態家園,讓亳清河的生態之美持續綻放,讓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好圖景在垣曲大地徐徐鋪展。
▲望仙大峽谷景區
堅持綠色發展
夯實高質量發展基底
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重大國家戰略,既是生態治理的動員令,也是產業轉型的沖鋒號。
垣曲縣緊扣“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主線,立足資源稟賦,發揮比較優勢,找準功能定位,以項目建設為抓手,將綠色理念、生態文明貫穿到產業發展全過程、各方面,推廣綠色技術,推動資源循環利用,推進產業生態化、生態產業化,培育綠色產品、綠色產業、綠色工廠、綠色園區,實現生態與產業相互促進、相得益彰。
▲古城國家濕地公園
依托生態保護帶來的環境優勢,垣曲縣加快布局新能源、新材料、數字經濟等戰略性新興產業,以重大項目帶動產業集群化發展。聚焦創建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先行區,通過實施“一河一路五大重點領域三十項牽引性工程”,重點抓好投資237億元的抽水蓄能一期和二期、鴻偉銅業等十大產業項目,投資109億元的開發區標準化廠房等十大基礎設施工程,投資33.8億元的亳清河人工潛濕地等十大生態治理工程,以項目為支撐,努力把垣曲的生態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發展優勢,把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同時,圍繞打造產業轉移優先承接門戶,發揮礦產豐富、水量充沛、氣候獨特等資源優勢,把招商引資作為產業承接的突破口,以打造銅鎂精深加工和尾礦資源綜合利用兩個百億級產業集群、新能源50億級產業集群、食用菌10億級產業集群為目標,組建4個招商專班,解決好招什么、誰來招、到哪招、怎么招的問題,解決好項目前期手續辦理、要素保障等問題,努力打造運城銅鎂精深加工和尾礦綜合利用的重要節點城市。圍繞打造文商融合旅游熱點門戶,發揮生態和文化資源優勢,傾力打造“歷山左岸·中國睡谷”、古城漁村、北白鵝考古方艙、五龍泉田園綜合體等文商旅融合知名品牌,發展康養、探險、研學、休閑等業態,優化精品線路,打造文創產品,實現全季全域全齡旅游,努力打造晉陜豫黃河金三角康養休閑的重要節點城市。圍繞打造內陸地區對外開放門戶,策劃包裝總投資166.4億元的22個民間資本推介項目,不僅涵蓋世紀曙猿科技館等文旅項目,還包括非煤礦山整合等產業項目,向全社會發布招商信息,吸引外來投資,努力打造吸引中原地區人流、資金流的重要節點城市。
▲古城濕地
黃河奔騰不息,轉型永無止境。站在新的歷史起點,垣曲縣將繼續以項目為載體,深化生態保護與產業轉型的協同聯動,在守護母親河的同時,書寫高質量發展的嶄新篇章,讓綠色成為最鮮明的底色。
傳承黃河文化
筑牢文化自信基石
黃河流域不但是經濟發展高地,而且積淀了豐富多樣的文化遺產資源,孕育出獨具特征的黃河文化。
在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國家戰略指引下,垣曲縣以文化傳承為紐帶,深挖黃河文化內涵,創新文化保護與發展路徑,讓古老文明煥發新生,為流域發展注入深厚精神動力,實現生態保護、文化傳承與經濟發展的共生共榮。
垣曲“世紀曙猿”化石距今已有約4500萬年。它的發現,推翻了“人類起源于非洲”的論斷,同時也把類人猿出現的時間向前推進了1000萬年。習近平總書記在運城考察期間,充分肯定了運城的歷史文化。在運城博物館華夏尋根展廳,出土于垣曲的兩枚“世紀曙猿”下頜骨化石更是明星展品。“要深入實施中華文明探源工程,把中國文明歷史研究引向深入。”總書記的殷殷囑托激勵著垣曲人民砥礪前行。
▲亳清河綜合治理卓有成效
黃河文化的傳承離不開創新表達與產業賦能。垣曲縣以黃河文化的保護、傳承、弘揚為重點,深入挖掘黃河文化的時代價值,推動黃河文化在保護中開發、在開發中保護。系統保護研究黃河流域文化遺產,重點圍繞曙猿文化、舜帝文化、商湯文化、紅色文化以及移民文化等開展研究,探尋垣曲黃河文化保護、活化、傳承、傳播、體驗有機融合的具體路徑;實施文化遺產系統保護工程,健全縣級以上文物保護單位“四有”檔案,推進曙猿出土點、丁家河舊石器遺址、商湯歷史文化遺跡、宋元廟堂等文化遺產保護利用,提升文物安全監管能力和防范水平;開展公共文化數字化和網絡工程,積極創建垣曲縣數字文旅大數據平臺,謀劃建立大數據分析、智慧景區建設、旅游輿情、行業管理應用系統,探索“5G+文旅數字化建設”運營。
在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壯闊征程中,垣曲縣立足深厚文化底蘊,以黃河文化傳承為紐帶,將歷史文脈融入生態保護與產業發展,從考古探源守護文明根脈,到創新表達激活文化活力,再到文旅融合賦能高質量發展,書寫出黃河文化傳承與時代發展同頻共振的生動篇章。未來,垣曲縣將繼續深挖文化富礦,讓千年文脈滋養生態保護與高質量發展實踐,在黃河流域奏響文化繁榮與生態振興的交響曲。
本版策劃 雷哲俠
文字 孫 雄 圖片 金玉敏 陳方斌 高海鵬
楊建峰 黃贊民 崔松良
呂向前
責編 付 炎 校對 孫 勇 李丹鳳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