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運城日報時間:2025-09-01
近日,鹽湖區紅香酥梨迎來豐收,龍居鎮南花村彌漫著清新的果香。村道上,三輪車、貨車來來往往,果農們忙著采摘、搬運,一片豐收的景象。
在南花村,還有著另一番熱鬧景象:智能分揀機“嗡嗡”作響,傳送帶上排列整齊的梨果被光學檢測系統快速識別、分流。
智能分揀機不僅提高了分揀效率,更成為農民和市場之間的橋梁。它改變了過去“靠人眼、憑經驗”的分揀模式,實現了“按質分類、按需分選”,讓當地出產的紅香酥梨實現“分層定價”。
梨農面臨“大難題”
張蓓,土生土長的龍居人。2019年,她承包了300畝土地,專門發展紅香酥梨種植。當地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加上科學管理,讓她的果園每年都碩果累累。
為了讓果園產出的梨更綠色、更優質,張蓓堅持走生態化種植之路。果園采用人工除草,同時在行間種植了特定品種的草來抑制雜草生長。每隔5米懸掛一張黃色誘蟲板,用來誘捕害蟲。采用有機肥提升梨的品質,促進果園的生態循環發展。
“紅香酥梨個大、皮薄、汁多、脆甜,是咱鹽湖區的招牌。”張蓓說。然而,說到銷售,她卻露出了無奈的表情。
每年紅香酥梨集中上市的季節,她最發愁的就是分揀。過去主要依靠人工分揀,效率低是一方面,更麻煩的是人工分揀標準不一,往往“好壞混裝”,精品梨賣不上價,普通梨又無人問津。
這種問題并非她一家獨有。南花村及周邊村莊,不少梨農都有同樣的煩惱。梨的品質雖好,但缺少統一的分揀標準,導致“有產量沒效益”。
“紅香酥梨明明品質很好,但卻一直賣不上價。”一名村民說,她家有20畝梨園,過去靠人工分揀,不僅耗費人力,還常常因為標準不一和商販討價還價,收入受到影響。
面對困境,張蓓并不甘心。一次偶然的機會,她接觸到了智能分揀機,只需少數工人操作,就能實現自動檢測、精準分選。張蓓意識到,這或許正是破解難題的“鑰匙”。
智能分揀“硬本事”
經過反復思索,她咬牙投資100多萬元,引進了一臺智能分揀機。機器安裝調試好后,分揀質量有了極大提升。
“這臺設備可以檢測梨的大小、重量、色澤和糖度,按照不同標準自動分揀。”張蓓介紹。傳送帶上,一排排梨整齊列隊,進入光學檢測區后迅速被“打分”,隨后通過分揀口進入不同的通道。
只聽見“噠噠”的聲音,梨像經過“考試”一樣被精準分流:精品梨果面光潔、著色均勻;普通梨個頭稍小、果面略遜。旁邊的工人只需負責上下果和裝筐,勞動強度明顯減輕。
機器分揀后,效率提升了約25%,分揀機每分鐘能處理約200個梨,8個小時就能完成十多噸分揀任務。“人工分揀不僅慢,還常常有爭議。現在標準統一,誰都服氣。”張蓓說,更重要的是,分揀機不僅解決了果園“好壞混裝”的問題,還讓她銷售更有底氣。
分揀出的精品梨會統一包裝供應給精品水果店;普通梨則對接普通超市、果蔬批發商,做到“分層定價、各有去處”。
“以前收購,一口價全包。現在有了標準,精品賣精品價,普通果也不愁出路。”她說。
如此一來,她的紅香酥梨更加暢銷,銷售到省外的價格平均每公斤也比以往高出五六角錢。
助推產業標準化
當自家果園的分揀難題迎刃而解后,張蓓萌生了新想法:怎樣才能讓周邊鄉親也受益?
于是,每年收獲季,她都要租上貨車,把本村和周邊村莊的精品梨統一收購、分揀、包裝、銷售,讓“散戶果”變成“品牌果”,避免了“好梨被埋沒”,讓梨農增加收益。
在智能分揀機的帶動下,越來越多農戶加入了合作,南花村逐漸形成了一個以分揀機為核心的產業鏈條。果農們告別了“單打獨斗”,紅香酥梨銷售有了標準、有了渠道。
業內人士表示,智能分揀機不僅提升了農產品的附加值,更是推動產業化、標準化的有力抓手。它就像一顆紐扣,把分散的小農戶和龐大的大市場緊緊扣在一起。
隨著產業的不斷發展,張蓓的果園現在已經被認定為“山西生態梨園管理項目示范基地”,并順利通過了國家綠色食品A級產品認證。憑借人工除草、生態防治、有機肥培植等一系列綠色管理模式,這片果園成為梨果綠色發展的樣板。這些,不僅讓梨果有了“綠色身份證”,更大大提升了市場競爭力。
如今,張蓓的計劃也越來越清晰。她準備繼續升級智能分揀機,提高出庫量,進一步擴大收購范圍,帶動周邊更多村民增收。“好梨不該埋沒在小市場里。未來,希望通過我的努力可以使咱鹽湖區的紅香酥梨更知名,讓更多人嘗到這份甜。”她說。
本報記者 李 巖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