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運城晚報時間:2025-09-03
□記者 薛麗娟 文圖
河東成語典故園“黃帝鑄鼎”雕塑
說起“鼎”,在中華文明中可謂是極具分量的文化符號——它不僅是博物館中珍藏的國寶,還衍生出許多成語。我們熟知的“一言九鼎”“大名鼎鼎”,是對承諾分量和聲名遠揚的極致形容;更有“問鼎中原”“三足鼎立”,藏著歷史上權力角逐的壯志與格局。然而追本溯源,這些與“鼎”相關的傳奇與典故,皆繞不開“黃帝鑄鼎”這一偉大創舉,它不僅是華夏鼎文化的濫觴,更開啟了鼎承載多重文明內涵的輝煌篇章。
《史記·五帝本紀》《孝武本紀》中,記載了黃帝鑄鼎的始末:軒轅黃帝經過涿鹿之戰,不僅鞏固了自身的勢力,還占領了鹽池這一重要資源。之后,他娶西陵氏嫘祖為妻,又采取中條山之銅,在荊山(今萬榮孤山)腳下鑄了三鼎,象征著天地人三才鼎立。鼎成之日,有龍自天而下,前來接引,黃帝及大臣70人得以升天而去。
記載雖傳奇,但也并非空泛傳說,皆有遺址和后世記載佐證。在河東方言里,“荊”讀作“介”,有孤獨之意,此地也是介子推的故里。如今,孤山腳下的荊村遺址,屬于仰韶文化廟底溝類型,印證了當時人類活動的痕跡。山上還有橋山,是黃帝的葬處,并且立有黃帝廟。后世帝王亦對“鼎”格外尊崇——漢武帝曾于后土祠旁得到一鼎,將其迎歸甘泉宮,還因此改年號為元鼎,專程前往泰山封禪。到了唐開元十年,汾陰(今萬榮縣)再獲寶鼎,唐玄宗視為祥瑞,遂將該縣改名為寶鼎縣,足見鼎在古代政治與文化中的特殊地位。
黃帝鑄鼎的核心意義,在于三鼎 “象天地人”的設計,既包含對天地自然的敬畏,也暗含建立人間秩序的追求。鼎鑄成后,黃帝“考定星歷,創立五行,起消息,正閏余,制節氣”,讓百姓以順應農時耕作,推動農業發展。這也標志著人類正式邁入金屬冶煉與農耕文明的新階段,更被視為中華文明“敬天畏地,道法自然”的源頭。
自此,鼎從最初意味著人類告別“茹毛飲血”的炊具徹底轉變,成為祭祀天地、昭告時令的禮器,進而成為“國之重器”,同時更被視作中國青銅鑄造文化的開端。
隨著文明演進,鼎的象征意義進一步深化:夏朝時,大禹“收九牧之金鑄九鼎”,以鼎對應九州,開啟了“國滅則鼎遷”的政治傳統;周代確立“天子九鼎八簋”的規制,讓鼎的數量與形制成為等級制度的直觀標志。因鑄造鼎需耗費大量人力、物力,它逐漸成為君主權威與國家凝聚力的象征,楚莊王“問鼎中原”,正是借鼎的王權隱喻,表達對天下的訴求。鼎一度成為權力與地位的符號、后世重鑄的禮器原型,也成就了青銅文化的鼎盛時期。
后來,秦統一六國,鼎的王權象征意義逐漸失去,但其文化生命力一直延續。1995年,中國向聯合國贈送“世紀寶鼎”青銅禮器,以沉穩的造型象征世界和平,表達了中國對全球和平穩定的美好祈愿。除了文化象征,鼎的內涵在今天還延伸出許多現實意義。日常生活中,相關詞語常被使用,“鼎力相助”是朋友間竭盡誠心的互助,體現了人間溫情;“人聲鼎沸”展現出市井蓬勃的生活氣息;“鼎盛時期”則關聯著國家強盛、文明昌盛。這一古老的文化符號始終與人民的生活親密相連。
更重要的是,黃帝鑄鼎蘊含的 “敬畏自然”思想,在當下仍具深刻現實意義。面對日益嚴峻的生態環境問題,這種尊重自然規律、追求天地人和諧共生的理念,為我們提供了重要啟示;而黃帝考定星歷、創立秩序的探索精神,也激勵著當代人在科學研究等領域中不斷求真、勇于創新。
縱觀歷史,黃帝鑄鼎不僅是中國古代冶金技術的里程碑,更以“鼎”這一器物為載體,將宇宙秩序、權力象征與文明傳承融為一體,深刻影響了中華文明的發展軌跡。“敬天畏地,道法自然” 的精神,既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文化基因,也讓“鼎”這類承載歷史的符號,能在不同時代被賦予新的意義,始終伴隨民族發展前行。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