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運城日報時間:2025-09-08
記者 陳永年 實習生 陳雨瀟
每一筆居民收支、每一次價格波動,不僅是紙面上的數據,更是國家政策制定的根基、民生冷暖的晴雨表。
在“中國統計開放日”即將到來之際,記者走進國家統計局運城調查隊,跟隨調查員的腳步,探訪那些關乎國計民生的重要數據是如何從田間地頭、市場攤位、百姓家中,被真實、準確地采集、核算,最終成為決策依據的生動過程。
只問不買的“顧客”
9月5日早晨,中心城區八一市場東口,劉翠娟照例站在自己的水果攤位前招攬顧客。
“富士蘋果多少錢?”“香蕉呢?”“西瓜呢?”……8點40分,攤位前來了兩名女同志,其中一人手拿兩張襯著硬夾板的紙,邊記錄著各種水果的成交價格,邊詳細詢問價格漲跌原因。
“顧客”只問價不購買,攤主也習以為常地一臉配合。只有其間別的顧客前來,他們才暫時中斷一會兒。
這兩名“顧客”的身份,其實是國家統計局運城調查隊的采價員。她們手中的兩張表上,羅列著需要采集價格的各種商品。其中,水果類有蘋果、香蕉、梨等12種。
這個攤位,是水果類的一個采價點。幾分鐘后,采價員離開攤位,又來到市場里的一家蔬菜店。
“土豆一斤多少錢?”“白菜呢?”“黃瓜呢?”……采價員看著手中的表格,又開始一輪詢問。幾分鐘時間,采價結束。
在八一市場,這樣的采價點有近40個,主要采集食品價格,涉及糧油、鮮菜、鮮果、肉類及水產品等。“我們每次采價的商品,盡量選擇外觀、大小、質量、新鮮程度一致的中上等規格品。采價實行定點、定時、定人,即攤位、采價人員、采價時段都要固定。”一名采價員介紹說。
據了解,需要采價員定時采集價格的,除了食品煙酒外,還有衣著、居住、生活用品和服務、交通通信、教育文化娛樂、醫療保健、其他用品及服務等類別。
每到規定時間,采價員都要前往指定的商場、超市、農貿市場、家具商城、建材市場、藥店、服務網點等采價點采集指定的商品或服務的實際價格。
目前在運城中心城區,負責價格采集工作的調查員有16個,采價點有288個,每月采價商品和服務種類達到268個,采價筆數5600余筆。這些調查員與接受調查的人們一起,承擔著國家和社會最基礎數據的生產工作。
“為了保證數據的準確性和可對比性,統計調查部門對于采價工作有著嚴格的要求。特別是對于與居民生活密切相關、價格變動比較頻繁的基本民生物資商品,采價員每月還要多次調查。”跟隨采價員現場督導的國家統計局運城調查隊副隊長李海萍解釋說,比如對于農貿市場和超市中鮮活食品價格的采集,就將采集時間細化到每月逢5和10那天的早上8時至12時,這個時段人流量比較集中,同時避開超市(農貿市場)剛開始營業或者臨近下班時,生鮮蔬菜類價格可能不太穩定的時段。
一番精準的價格采集后,經過統計調查部門審核、匯總,最后編制成社會關注的居民消費價格指數,公開發布。
必須記賬的人
清晨的陽光透過窗戶,灑在78歲的王蘭芳布滿皺紋卻神采奕奕的臉上。
她向記者展示著她的手機記賬賬單:“你看,這是昨天買的青菜,兩塊五一斤,買了兩斤,花了5塊錢。”她的手指在屏幕上滑動,每一筆收支都記錄得清清楚楚:種類、單價、重量、總價、購物途徑(網購或非網購),條目分明。
屏幕最上方,一行醒目的藍色字樣格外引人注目:“今天是為國記賬第192天”。
這位老人,是居民收支調查記賬戶。她賬本上的每一個數字,最終將匯入國家民生調查的數據庫中,成為國家制定政策的重要依據。
事實上,王蘭芳這樣認真記賬,自身也從中受益匪淺。
“每個月能領150元記賬補助不說,關鍵是心里有本明白賬。”她邊說邊熟練地點開記賬軟件的統計頁面,“你看,買菜、買藥、通勤,錢花在哪兒、花了多少,一目了然。每個月的開銷再也不是一筆‘糊涂賬’了!”記賬軟件還能自動匯總各類支出比例,讓她對家庭開支有了更清晰的了解。
抽選記賬戶,有著嚴格的流程:先確定社區,再開展摸底調查收集住宅和住戶基本信息組成抽樣框資料,之后按照要求對抽樣框資料統一排序后,隨機等距抽取住戶樣本,最后由當地統計調查部門上門對接。“記賬戶每天都要將每一筆收入和支出記錄下來,這并不輕松,遇到有顧慮的我們得三番五次上門做工作,實在不行才能履行嚴格的程序申報調換,但大部分很配合我們工作,時間長了還能處成朋友。”李海萍說。
去年11月,王蘭芳被確定為記賬戶,開始試記賬。同時,國家統計局運城調查隊對樣本戶進行集中記賬培訓,特殊情況調查員還會一對一上門輔導。12月1日,王蘭芳開始正式記賬。9個月過去,這位以前買菜只問總額的老人,早已習慣了一一詢問、記錄單價。
記者注意到,調查員入戶時,王蘭芳熟稔地招呼迎接,離開時又熱情地非要讓她們品嘗剛買回來的麻花。為國記賬,讓他們處成了朋友。
開展居民收支調查是了解城鄉居民收入、消費及其他生活狀況,更好地研究制定城鄉統籌政策和民生政策的需要。目前,我市像王蘭芳這樣的居民收支調查記賬戶,總共有1550戶。其中,城鎮有770戶,農村有780戶。這些家庭每天認真記錄的各項數據,經過匯總和分析,為我市相關政策的制定提供了依據。每個季度,國家統計局運城調查隊會與市統計局聯合發布統計公報,詳細反映運城居民收入變化和消費結構特征。
而作為國家調查點,這些數據還會進入國家數據庫,與全國其他地方的數據一起,為國家層面的數據分析和大政方針的制定作出貢獻。
不容出錯的“哨兵”
中午時分,在位于鹽湖區安邑街道湯里村的山西綠野繁茂畜牧養殖有限公司內,村會計景建存向記者逐項解釋臺賬數據記錄重點。他身后的3個大棚里,成群的綿羊正在進食。
前不久,該基地剛剛完成一筆大單,花費130萬元購入了1600只羊。這批羊一進場,存欄量立馬猛增至2200只。
這里是國家統計局數據采集網絡中最基層的“哨所”之一。作為大型綿羊養殖場,需要每月填報臺賬上報相關數據。
“存欄、出欄、產量,是臺賬最主要的內容,一筆都錯不得。”景建存說,“根據統計部門下發的紙質臺賬,我們每個月都要認真記錄,在規定時間內簽字蓋章后上報。”
豬、牛、羊、禽等畜禽的存欄、出欄數量,豬肉、牛肉、羊肉、禽肉、禽蛋、生牛奶等畜禽產品的產量……養殖戶記錄、上報的這些數據,經過統計部門匯總、審核、計算、分析,體現在國家或地方統計公報中,成為相關部門判斷特定產業健康發展程度以及是否需要政策干預的重要依據。
因為事關重大,所以這些源頭數據的采集必須真實準確。以畜禽生產統計調查為例,除了養殖戶如實上報外,縣(市、區)級統計調查員對轄區內所有大型養殖戶的調查每年要全覆蓋一次,市級調查部門的抽查數量則要求一年不少于全市大型養殖戶總數的20%。這種數據質量核查,目的就是確保源頭數據的真實性,保證“賬表一致、賬機一致”——原始調查表、臺賬數據、實地調查數據與計算機上報數據一致。
“統計調查數據是國家制定政策的重要依據,數據的準確性會直接影響政策的精度與效果。從這個角度講,統計調查與每個人都密切相關。比如養羊戶,他們的真實數據上報后,國家相關部門如果覺得需要進行政策扶持,就會出臺一系列支持性的產業政策,他們也會成為受益者。”國家統計局運城調查隊隊長賀武明說,不僅僅是養殖行業,眾多和群眾緊密相關的政策,如最低工資標準、房價調控、醫療保險、養老保險、最低生活保障、扶貧、工資調整等等政策的出臺,背后都有統計調查數據的功勞。
日頭漸高,記者的短暫體驗行將結束。指尖摩挲過填滿數字的表格,鞋底沾著走村串巷的塵土,這一刻才真正明白:統計調查不僅僅是紙面上的數字,更是風雨中忠誠的奔走。
他們依舊在奔波——一年四季,不論熾夏寒冬,無分晴雨霜雪。每一筆數據背后,是敲開的門、是耐心的問、是反復核對的專注;每一個數字之上,承載的是國計民生的決策依據,是歲月靜好里無聲的支撐。
這不是一日兩日的勤勉,而是數十年如一日的堅守。這些看似微小的數據細流,終將匯成時代發展的江河,映射出一個真實的運城,真實的山西,真實的中國。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