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運城晚報時間:2025-09-09
初秋的歷山,溪水潺潺、林木蔥蘢。在一處清澈見底的山澗旁,一場別開生面的“放歸儀式”悄然進行。隨著工作人員輕輕托起一尾尾活潑健壯的大鯢,1000余尾“山中精靈”撲通入水,激起層層水花,鉆進石縫與溪流,回到了它們久違的自然新家。
這是一場關于生命與生態的接力。此次大鯢增殖放流行動由垣曲縣農業農村局組織實施,旨在恢復歷山大鯢種群,改善水域生態環境,推動漁業資源的可持續發展。
在現場,工作人員對大鯢的體長、規格、數量逐一核驗,確保每一尾苗種都符合放流標準。在公證人員的監督下,苗種緩緩被送入溪流。晶瑩的水珠順著指尖滑落,仿佛為這些“山娃娃”奏響了新的生命序曲。
大鯢,因其獨特的叫聲常被稱為“娃娃魚”,是地球上存活至今的動物演變“活化石”。2020年,它被列入國際瀕危野生動植物物種保護目錄,是我國二級保護水生野生動物。此次放流的苗種均由歷山大鯢繁育基地利用野生親本人工繁育而成,體長超過8厘米,經過仿生態養殖,適應性和成活率顯著提升。
“為了讓大鯢順利融入自然,我們在放流點選擇上反復考察。最終確定的水域水質清澈、水流平緩、食物資源豐富,周邊生態優良,為大鯢提供了理想的棲息環境。相信它們會在這里安心‘安家’、繁衍生息。”垣曲縣農業農村局漁業發展中心主任張勇介紹。
近年來,垣曲縣始終把生態保護作為一項硬任務來抓。當地相關部門已累計在歷山開展多次大鯢增殖放流,苗種總數達到8000尾。同時,配套開展打擊非法捕撈、整治水域環境等工作,不僅讓溪水重現靈動,也有效促進了漁業資源恢復。
“增殖放流,不只是單純的數量增加,更是為生態系統注入活力,為自然環境‘造血’。”張勇說,下一步,將常態化開展增殖放流,強化宣傳與巡護監管,推動生態循環體系更加穩定,為建設“美麗山城、幸福垣曲”積蓄綠色力量。
隨著最后一尾大鯢游入清澈溪流,山間回蕩起陣陣水聲。人們相信,這些“娃娃魚”的身影,不僅會讓山林溪澗更添靈動,也將見證垣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堅定步伐。
□記者 劉凱華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