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臨猗縣人民政府網時間:2024-09-03
臨猗古稱郇陽,1954年由臨晉縣和猗氏縣合并而成。位居黃河中游秦晉豫金三角地帶北沿,地理坐標:東經110°17′30.7″---110°54′38.9″,北緯34°58′52.9″---35°18′47.6″.東西闊55公里,南北長33公里,總面積1361.98平方公里。西臨黃河,東望太岳,北屏峨嵋嶺,南面中條山, 地勢平坦,無山無礦,是山西省的平川縣。耕地 150 萬畝,人口 48 萬,轄 14 個鄉鎮, 272個行政村。
2022年,全縣地區生產總值完成200.78億元,增長4.6%;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完成17.59億元,增長9.5%;固定資產投資完成55.18億元,增長13%;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完成4.55億元,增長14.1%;城鎮、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完成37294元和18346元,增長6%和6.8%;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完成77.2億元,增速排名全市第4。
臨猗縣歷史悠久,人杰地靈。堯舜時為甸服之地,夏代在此建有猗國。春秋時期大商人猗頓在這里畜牧牛羊,經營珠寶,富甲天下,堪稱商業鼻祖。歷史上曾出宰相 6 人。當代名人有抗日名將傅作義,前國務院副總理姬鵬飛等黨和國家領導人。
臨猗是全省的糧棉大縣。這里氣候溫和,土壤肥沃,光照充足,灌溉便利,年平均降水量 508 毫米,日照 2271 小時,無霜期 210 天,農業生產條件得天獨厚,每年的商品糧和商品棉曾分別占到全省總量的 1/ 7 和 1/ 8 ,素有“山西烏克蘭” 之稱。
臨猗是全國的林果大縣。蘋果、梨棗、石榴等林果面積突破 100 萬畝,年產量達40億斤左右。林果業已經成為全縣繼糧棉優勢之后的又一資源優勢,成為農民致富奔小康的主導產業。2004 年,邁入全國水果十強縣行列。
臨猗是全省的教育大縣。恢復高考后,曾在全省高考中榮獲 8 連冠,累計為國家培養大中專生 5 萬人,其中大學生 3 萬余人,臨猗學子遍布大江南北,長城內外。
臨猗是全省的文化大縣。遠古的仰韶文化、龍山文化、殷商文化在這里都有遺跡,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春秋猗頓古墓、戰國東馬坑、隋唐雙塔、宋代銀棺、元代大堂等為國家和省級重點文物。文學、藝術、戲曲、書法、繪畫界人才輩出。特別是縣眉戶劇團在全國 3000 多個文藝團體中獨樹一幟,建團 50 余年來堅持排演現代戲,4 次進京演出,受到周恩來、劉少奇、朱德、江澤民、吳邦國等黨和國家領導人的觀看和贊譽。
臨猗是山西省村村實現“三通一改”最早之縣。 1996 年在全省率先實現村村通油路、通程控電話、通有線電視,一改即降氟改水。
臨猗是新型工業正在崛起之縣。經過多年來持續不斷的結構調整、規模擴張,全縣工業已基本形成了結構合理、特色鮮明、富有潛力的化工、機械、輕紡、食品、制藥等五大支柱產業。
臨猗是全省生態優美之縣。由于林果面積大、綠化好,全縣空氣清新,環境優美。春天遍地是花,秋天到處是果。春天來臨猗,可以說是徜徉于花的海洋,秋天來臨猗,可以說是置身于果的世界。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