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運城晚報時間:2025-04-23
□郭云良
8歲捧起書本,20歲站上講臺,直到60歲退休,52年與書朝夕相伴,按理說應該讀過不少書。然說起來慚愧,四大名著,“一大”也沒讀過。平日里偶爾翻一本書,要么是看到半截興趣缺乏,隨手放下;要么是看著看著困意來襲,沉沉睡去……
一日和老同學聊天,他說在報上看到我的文章,“你還會寫小說!真沒想到,平日一定讀了不少書吧”?
“你的小說結構很好。別看我不會寫,我可會看?!彼樋诳淞宋覂删?,接著說:“念初中時,國內的好小說我基本都看完了,高中就開始涉獵外國文學?!?/p>
我,笑而未答。至此,大家想必對我已有了解——教書但非愛讀書之人。這或許和我教數學有關。
幸運的是,2018年國慶節,我邂逅了一本改變我人生軌跡的書——團結出版社出版的稷山當代優秀文學作品選《行走稷山》。時任山西省作協副主席的李駿虎稱贊此書:“一個只有三十幾萬人口的縣份,涌現出這么多的作者,尤其這么多的鄉土作家,這是多么讓人感慨和欽敬的盛況??!”
總覽這本書,不同作者筆下流動著一樣的風情:黃土風、故鄉情。后稷沃土、汾河之水滋潤的篇章,美得猶如棗鄉的畫卷。隨便打開一頁,散發著墨香的文字,透著親切,讓人感懷。因為它沾著故鄉的泥土,掛著五谷的露珠。
受之浸染,一貫玩數字的我,居然重拾寫作熱情。其實上小學時,我寫的小作文,就曾被老師當作范文在班上宣讀。只是后來升學進師范、畢業教數學,沒有時間接觸寫作了。但自幼播撒下的那顆文學的種子,早已在心底萌芽,靜待春風。
不愛讀書,并不等于不愛寫作。2018年12月,我的《車輪滾滾話改革》在《棗花》報“改革開放四十年”征文欄目上首次發表。自此,我踏上了寫作之路。4年多來,我在省、市、縣報刊發表文學作品近百篇,20萬字的小說散文集《遠去的故鄉》也即將出版。2019年到2021年,我先后加入了運城市作協、山西省作協、中國小說學會。這一切成績得益于《行走稷山》及次年出版的《滄桑稷山》。這兩部“姊妹篇”,給稷山作者提供了一個施展才華的平臺,滋養了一大批愛寫會寫的文化人。
閑暇之余,我常浴著陽光靜坐窗前,看中條山起伏,觀安邑水庫波光粼粼,聽魏風校園讀書回蕩。感悟此情此景,我似乎回到了夢幻般的童年,回到了我的故鄉……
泡一杯熱茶,瀏覽幾段文字或寫上一篇文章……沉浸式的思緒似夢非夢,穿越式的思維任意馳騁;把人生的情感融入詞句,讓生活的積蓄化為篇章。這是一種釋放,更是一種超越。
一本書,半生緣,就這樣串聯起我與文學的情緣,讓我人生的后半程找到了方向和熱愛。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