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三門峽日報時間:2025-08-26
黃河蜿蜒東流,在三門峽市城鄉一體化示范區(高新區)拐了個彎,孕育出一個三面環水的內陸半島型村莊——大王鎮后地村。一灣淺灘濕地每年冬天都會吸引成千上萬只白天鵝,肥沃的土地讓歷久彌新的明清古棗林保持著勃勃生機……
未到棗林,便已嗅到清甜的棗香。8月17日,記者來到后地村明清古棗林,滿目翠綠,枝頭上掛滿了飽滿圓潤的大青棗,由于棗子太多,棗枝都被壓出了弧度,在秋風中輕輕搖曳。
后地村種有大棗7800余畝,其中明清古棗林2000余畝。黃河岸邊特有的沙壤土質,讓這里的大棗肉厚核小、質韌汁少、甘甜清香,營養豐富。
為發揮資源優勢、更好發展大棗產業,后地村突出明清古棗林特色,加強古棗林保護傳承,發力打造二、三產業,拓展延長大棗產業鏈,開發棗酒、棗茶、棗醋、棗木加工等產品,提高大棗附加值。
后地村成立大棗協會,舉辦大棗管理技術培訓,采取農戶與集體經濟合作社捆綁,集體經濟合作社與河南百畝林農業公司捆綁的“雙捆綁”機制,創新生產經營模式,提高大棗品質和質量。紅棗茶加工廠已簽約投入使用,每年為村集體經濟帶來8.2萬元的收入;投入集體經濟項目資金50萬元打造的棗木顆粒加工項目,每年為村集體帶來3萬元的收益。
來到村里普健果蔬果業有限公司,村民正在緊張忙碌地進行棗茶包裝工作。該公司通過優化民間配方,在棗茶中加入枸杞、茵陳、西洋參、昆侖雪菊等,精心配制的棗茶得到北京、上海、海南、內蒙古等地客戶廣泛認可。“我們最初做的是禮品大棗和大棗中介工作,2012年開始進行棗茶加工,推出原生態棗茶產品,既提高了公司生產效益,也為本地大棗產業發展作出了貢獻。”該公司負責人鄧曉姍說。
走在干凈整潔的柏油馬路上,看著白墻上一幅幅精美的攝影作品,黃河記憶街、黃河紀實街、黃河大觀、黃河影像長廊、黃河百姓巷及厚人厚土后地村等展覽單元,展示著“天下黃河”后地攝影藝術村的獨特魅力。“今年,我們對展覽作品進行了提升更新,上半年新增作品100余幅。目前,正在實施的村主要路口大幅作品上墻項目,在增強攝影作品視覺吸引力的同時,也有效提升了村容村貌。”該村支委委員、婦聯主席焦巧燕告訴記者。
后地村的誕生與發展離不開黃河的哺育。得天獨厚的濕地條件,引來成千上萬只白天鵝在此棲息越冬,也吸引了各方游客來到后地欣賞白天鵝的典雅風姿。
正月期間,每天來觀賞天鵝的游客達2萬人次。
后地村緊抓機遇,發展“天鵝經濟”,將天鵝名片打造成游客旅游目的地。建設300余平方米的專家大院1座,高標準特色民宿50余間,古渡口停車場1個,滿足游客吃住玩需求。計劃投資3000萬元、占地面積50畝的康養研學點項目,是一個集住宿、餐飲、旅行、文創、非遺、農場體驗等于一體的綜合性文化項目,一期投資1500萬元,已于2024年7月開工;投資100余萬元的“姥家大鍋臺”餐飲項目,可同時接待游客100余人,試營業20余天,累計接待游客1500余人。
后地村還通過“天鵝驛棧”帶動農戶參與“村房短住”項目,將閑置房屋進行改造提升,游客和村民同吃同住,以更好感受鄉村生活樂趣。“村房短住以80元到100元的親民價格,贏得游客青睞,滿足了游客吃住玩需求,豐富了民宿經濟業態。”焦巧燕表示。
如今的后地村,農文旅深度融合,一、二、三產業協調發展,村容村貌穩步提升,實現了“村莊變景區、田園變公園、村民變社民(合作社)”的升維轉變,在探索文明、和諧、美麗、幸福的棗鄉家園建設中,成為沿黃生態廊道上的一顆璀璨明珠。
(文/圖 本報記者 王志強)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