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運城晚報時間:2025-09-03
□鄧育秦
我生性膽小,目睹爭吵尚且畏懼,卻因那句“不要害怕,不要不敢去看”,走進影院觀看了電影《南京照相館》。
影片以南京大屠殺為背景,未鋪陳驚天動地的爆炸場景,而是聚焦于南京一家小小的照相館,聚焦于那一張張承載著沉重過往的相片,透過普通人的故事,讓我在黑暗歲月里窺見人性微光。
吉祥照相館本是溫馨之地,日本士兵的闖入瞬間打破寧靜。郵差阿昌、戲班姑娘毓秀、照相館老金一家及翻譯官王廣海,因要為日軍沖洗照片聚集。當同胞遇害的照片在暗房顯影時,我手不由自主發抖:照片里婦女抱嬰蜷縮墻角,眼神滿是驚恐;老人跪在土坑旁,似在無聲訴說著不公。這些畫面如尖刺扎進心窩。暗房里的人紅著眼,急促呼吸在狹小空間回蕩。日軍逼迫阿昌和毓秀扮夫妻拍“親善照”時,嬰兒啼哭聲突然響起,一位母親正哄孩子,卻被刺刀捅穿。照相館的白熾燈,照在假笑的新人臉上,也照在母親漸失溫度的身體上,強烈的對比讓我握緊拳頭。
影片人物格外真實。阿昌起初畏縮結巴,見日軍燒毀底片時,第一次挺直腰板;老金將真照片藏在相框夾層,女兒小花抱相框逃跑時,辮子被子彈打斷。這些身陷戰火中的平凡人讓我深知,當年有多少無名英雄用生命守護真相。
細節如珍珠鑲嵌記憶:毓秀被逼笑著拍照時,指甲掐進手心留下血印;阿昌悄悄把饅頭分給饑餓嬰兒;照相館玻璃窗上,總有道擦不掉的裂痕,似歷史傷疤在訴說苦難。
片名看似簡單,內涵卻很深刻。侵略者的鏡頭是武器、暴力與炫耀,用快門“射殺”被征服者的屈辱,制造“親善”謊言,是對真相的二次屠殺。而當鏡頭掌握在普通人手中,便化作反抗的眼睛,暗房成為孕育真相的子宮。藥水沖洗的不是照片,而是人命;鮮血淘洗的不是湖水,而是世仇;荊棘劃破的不是脊背,而是傲骨;尖刀刺穿的不是血肉,而是國恨。每一次顯影都是無聲吶喊,每一張藏匿的底片都是擊穿謊言的子彈。這些小人物在絕境中做出“向死而生”的選擇,抵抗雖無槍炮轟鳴,卻比任何炮火都有力量。他們守護的是民族的記憶,是文明的底線,是黑暗中一道殘存的光。
燈光亮起,我的心仍被故事揪著。由此想到美籍華裔作家張純如,她為讓西方了解南京大屠殺真相,歷經抑郁癥折磨和日本右翼恐嚇,36歲自殺身亡。她的事跡讓人理解戰爭對個體的碾壓,和平的脆弱與寶貴。
其實歷史全貌很清楚:1931年日本發動侵華戰爭,1941年偷襲珍珠港,1945年美國為促使日本投降投彈。這場災難的源頭是日本軍國主義的侵略——它先是加害者,最后才成受害者。那種“只說自己疼,不提自己先打人”的態度,絕非真正反思。
80年前,日本裕仁天皇頒布《停戰詔書》,宣告無條件投降。銘記歷史,是對數千萬逝去同胞的承諾:你們的犧牲未被遺忘,你們守護的光正照亮前路;你們見證的黑暗,吾輩正努力用光明驅散。有國才有家,珍愛和平。愿世界不再有戰火,愿和平照亮人間每個角落。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