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運城日報時間:2025-09-10
黃土高坡的梯田上,一臺紅色彌霧機如“機械蝴蝶”般穿梭梨園,兩側數米長的氣霧精準籠罩每片葉子與果實;泵房內,果農輕按按鈕,水肥便順著管道滲入土壤深處——這不是科幻電影里的場景,而是鹽湖區上王鄉鳳梧水果種植專業合作社“智慧梨園”的日常。當智慧農業的浪潮席卷田野,薛鳳梧和他的合作社憑借機械化、智能化、精細化這“三駕馬車”,在傳統梨園里種出了高效益、高品質的“科技果”。
機械化是鳳梧水果種植專業合作社降本增效的“先手棋”。談及傳統梨園的痛點,該合作社理事長薛鳳梧最有感觸:“3個人3小時打完3000斤水,工資就得100多塊,還常因人工操作不均導致藥效打折?!?019年,他自主研發的彌霧機徹底改變了這一現狀。這臺形似蝴蝶的機器,憑借“風到藥到”的核心原理,精準調控風力與流量,讓藥液經兩次風化形成霧狀,靜止時噴程可達20米以上,行進中也能覆蓋10米范圍。14個噴頭協同作業,不僅可將水罐容量提升至1500公斤,更可實現單人操作——“雇一個工人打兩罐藥,24塊錢工資就夠了,噴藥均衡還省藥?!比缃?,這臺彌霧機已成智慧梨園的“主力軍”,用技術力量將果農從繁重的人工勞動中解放出來。
智能化則是合作社提質增效的“關鍵招”。在丘陵梯田推行水肥一體化,曾被視為“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但薛鳳梧用一套智能系統和“十二字訣”破解了這一難題。走進合作社的泵房,施肥桶、智能操控機整齊排列,“按一下按鈕,就能控制水肥輸送,人不用到地里。”他口中的“智慧操作”,是指對地形與果樹需求的精準把握。針對梯田特性,他總結出“清水開道、注入施肥、清水壓肥”的實施要訣:先澆清水浸潤土壤,再注入肥料,最后用清水將肥料壓至地表30公分以下的根系區,讓果樹通過毛細根“精準吃肥”。這套系統不僅讓“人在泵房坐,肥隨水入地”成為現實,還能靈活利用時間——“水緊張時晚上澆,下大雨時也能澆”,今年更斬獲國家實用新型專利,為丘陵地區智慧農業提供了可復制的范本。
精細化管理是合作社贏得市場的“制勝法寶”?!斑m時澆水、合理施肥,才能讓樹勢強壯、結出優質果?!毖P梧的理念,貫穿梨園管理的每個環節。從樹冠整形到土壤改良,從分階段護理到營養平衡調控,精細化的管理讓合作社的150畝玉露香梨品質出眾——商品率達每畝3000公斤,價格穩定在3元多一斤,每年都被上海、江蘇等地的客商提前預訂一空。2019年,該合作社產出的玉露香梨更在世界園藝博覽會國際競賽中摘得金獎,讓“運城梨”的名號走向高端市場。如今,該合作社已發展成擁有110余戶社員、2000余畝標準化果園的新型經營主體,帶動更多農戶走上“種好果、賣好價”的增收路。
站在新起點,薛鳳梧的目光更長遠。他計劃建設“丫字型”標準示范園,在樹冠整形、水肥管理等領域深入研究,“用新技術、新品種、新模式做出樣板,讓更多果農效仿受益”。從一臺彌霧機的研發,到一套水肥系統的創新,再到一個產業樣板的打造,鳳梧水果種植專業合作社的實踐證明:智慧農業不是遙不可及的概念,而是能落地田間、惠及農戶的生產力。
當機械化替代了“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辛勞,當智能化實現了“精準供給不浪費”的高效,當精細化孕育出“優質豐產銷路廣”的成果,鳳梧水果種植專業合作社的“智慧梨園”不僅為梨產業高質量發展指明了方向,更讓鄉村振興的藍圖在科技的加持下愈發清晰。這片黃土高坡上的梨園,正以“智慧”為筆,書寫著傳統農業向現代化轉型的新答卷。
(記者 王露)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