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運城晚報時間:2025-09-11
曾經,這里山路崎嶇,村民回家要蹚水過河;
產業單一,靠天吃飯,年景不好常常產業歉收;
地處偏遠,對外交流困難重重,更別提整村亮化;
……
如今,走進垣曲縣歷山鎮歷山村,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寬闊的水泥路、全新的民生設施,以及蓬勃發展的產業,這里在短短幾年內實現了從脫貧攻堅到鄉村振興的華麗轉身。
黨建引領,讓山村煥發出前所未有的生機與活力。同樣,這也是運城市文化和旅游局駐歷山村鄉村振興工作隊和當地村“兩委”黨員干部共同努力的結果。
黨建引領帶動下的產業新貌
“村子要發展,必須要有產業支撐。”這是歷山村黨支部書記張虎關初見記者時說的一句話。“當然,這也是我們支部班子團結一致的目標。”通過他的補充,記者窺探出歷山村的轉變“源動力”。
歷山村地處山區腹地,經濟基礎薄弱,村民收入主要來源于藥材采集和外出務工。“過去村里有些農戶種植山貨和糧食,但產量較低、品質一般,難以形成規模化種植,導致價格上不去。”張虎關回憶。轉折始于該村黨支部充分發揮戰斗堡壘作用和黨員先鋒模范作用。
面臨“人口少、人心散”的治理難題。運城市文化和旅游局駐歷山村鄉村振興工作隊,將抓黨建作為第一要務:嚴格落實“三會一課”、主題黨日等組織生活制度,并通過補強黨總支班子、嚴肅黨內政治生活、吸收年輕黨員等舉措,為黨組織注入新鮮血液。
“村子要發展,黨員得帶頭,支部得給力。”張虎關告訴記者,幾年間,他們多次組織村“兩委”黨員干部外出考察學習,開闊眼界、解放思想。在積極對接產業幫扶項目的同時,尋找客商拓寬銷售渠道,與村民簽訂價格保護協議,用實際行動贏得村民信任。
為改善歷山村的落后面貌,張虎關團結村“兩委”,多次向上級部門申請,希望依托歷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腹地獨特的生態資源、氣候條件、優質資源,建立歷山村猴頭菇、木耳種植基地。
2024年,歷山村建成猴頭菇、木耳種植基地,申請資金40余萬元,投放菌棒3.5萬棒,實現了規模化種植。并且,在山西農業大學專家指導下,攻克了野生猴頭菇人工馴化技術,采用“椴木基質+仿野生環境”的方式,每棒年產鮮菇0.5公斤,每棚年收入3萬元至5萬元。生產出的頭茬鮮菇,市場價超30元/公斤,經濟效益顯著。同時,該基地還提供20余個崗位,吸納本地村民參與采收、分揀。
與此同時,村黨支部以“黨支部+合作社+農戶”的模式,帶頭發展土蜂養殖、娃娃魚養殖等特色項目。黨員干部帶頭學習技術,邀請專家授課,示范戶先行先試,手把手帶動村民。如今,歷山村的產業逐漸成體系,群眾增收渠道多元化。
運城市文化和旅游局駐村工作隊的幫扶,也把黨建工作與產業發展有機結合。通過開展技能培訓、主題黨日、組織生活,錘煉出一支能吃苦、敢擔當的黨員干部隊伍。
如今,黨員干部帶頭講黨課、參與村務、服務群眾。老黨員趙利民說:“有了家的感覺。”村民也積極為村子發展出主意,基層治理氛圍煥然一新。
采訪期間,最讓記者感慨的變化就是——無論是在產業一線的菌棚里,還是在傳統農業的養殖場,歷山村村“兩委”始終沖鋒在前,把黨旗插在產業發展的最前沿。
值得一提的是,依托優美風光和民俗文化,歷山村還積極發展鄉村旅游。去年,《歷山村鄉村旅游專項規劃》順利通過評審。黨員趙海濱帶頭改造閑置農房,打造鄉土民宿;村民組建旅游服務小組,接受培訓。如今,全村有26家農家樂,旅游旺季創造100多個崗位,游客絡繹不絕,村民人均收入顯著提升。
扎根群眾堅守過的家園守護
幾年前,垣曲縣遭遇強降雨,歷山村也同樣面臨山洪泥石流威脅。
接到預警后,張虎關帶著工作隊連夜組織村“兩委”通過微信群、廣播發布信息,帶領黨員干部轉移101戶、280人,實現“零傷亡”。
暴雨中,泥石流沖進村民房屋。張虎關身先士卒,親自背起行動不便的老人,在電閃雷鳴中踉蹌將其送往安全區域。此次洪澇災害導致數戶農房墻體坍塌,多戶房屋進水,玉米、谷子等農作物和牛羊、土蜂養殖遭受嚴重經濟損失,村內便民橋被沖毀,道路中斷。
一場泥石流的大考,也讓張虎關在他下一步的工作中,啟動了新一輪的挑戰——積極爭取資金,重建道路、橋梁,修筑護村壩,提升防洪能力。
有部分村民的房屋緊挨著河道,出行得摸著石頭蹚水過河;山地地質構造復雜,易誘發崩塌、滑坡,以及泥石流等地質災害,如何修建護村壩也是難題;村民出行的便利性和安全性也需要同時兼顧……
翻開運城市文化和旅游局駐歷山村鄉村振興工作隊和張虎關本人的工作日志,上面記錄的一項項關于民生的具體問題,也同步成為當時歷山村的集體工作目標。
為切實改善民生,歷山村村“兩委”時刻牢記村民的迫切需求,在張虎關的牽頭下,多方申請協調資金,根據村民實際需求架起了漫水橋、鋪上了水泥路。同時,還修建了護村壩,大大增強了周邊居民的防洪防災能力,保障了村民生命財產安全。
讓張虎關印象最深的,還有那次極端冰雪天氣下導致全縣大面積停電后的應急處理。
那年冬天,受極端降雪天氣和凍雨影響,垣曲縣4條高壓輸電線路中有3條出現覆冰故障,導致全縣范圍停電。歷山村地處偏遠、海拔較高,低溫嚴寒使通往歷山的山路冰雪覆蓋,上山極度危險。村內孤寡老人等弱勢群體缺乏御寒物資,面臨凍傷及健康威脅。
“‘到戶到人’,不僅僅是我的要求,也是黨員干部全體的責任。”提及那次應對,張虎關回憶,在上級部門的統一部署下,工作隊和全體黨員干部立即奔赴第一線,一次次往返在冰凍的山路上,與時間賽跑,為村民發放棉衣、棉被褥、手電筒等應急物資,在民生服務及風險管控中發揮了關鍵作用。
歷山村位置偏僻、道路崎嶇,夜間出行困難重重,村民對路燈的需求十分迫切。看到別的村子都安裝了路燈,村民滿心羨慕。
然而,由于歷山村位于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能否安裝路燈存在一定爭議,導致公路配套設施路燈未能及時安裝。為此,張虎關多次前往上級部門爭取特殊情況申請,積極解決老百姓的實際需求問題。功夫不負有心人,今年5月,歷山村實現了全村亮化,一盞盞明亮的路燈,照亮了村民出行路,更照進了村民的心。
走進歷山村,很難想象幾年前這里還是山高路遠、交通不便的“窮鄉僻壤”。如今,路燈照亮了夜歸人的腳步,大棚里菇香撲鼻,民宿中顧客盈門。最打動人心的,是那一雙雙忙碌的手——黨支部書記的手上布滿血泡,駐村干部的手被磨出老繭,黨員的手正牽著群眾奮力向前。
歷山村的蝶變,證明了一個樸素的道理:只有黨旗高高飄揚,基層治理才有方向;只有黨建引領堅如磐石,鄉村振興才有希望。
記者 劉凱華 文圖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