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運城晚報時間:2025-07-23
□張宇敏
那天,收到老友暢滿增發來《陪孫子學習三悟》一文,不由想起自己陪孫子的日子,真是五味雜陳,感慨萬千。
人常說,“孫子是個寶,一刻離不了”“隔輩親,親得不得了”。我的這種感覺倒不是很明顯,反倒是“滿眼是毛病,恨鐵不成鋼”的時候多,批評多,表揚少。看到孫子“飯點時不吃、過點又喊餓”“半夜不睡覺、早上叫不醒”“學習不自覺、手機不離手”“一說三犟,常有理”,就倍感后代不爭氣,家族無希望。對此,心里急得慌,既感到無奈,又為孫子的未來發愁。
當然,高興的時候也不少。每當看到孫子有一點進步、做了一件懂事的事,或者考試分數高了些,就樂得合不攏嘴,心中涌現出無限的快樂,對未來又充滿了希望。
總結這段陪伴的感受,我也有這么一些體會。
最深的感悟是:人與人最大的區別在性格,而性格99%來自天性。所謂“培養”,或許只是人們的一種錯覺和美好愿望而已,本質上還是性格所致,生性使然。
記得電視劇《外交風云》里,83歲高齡的毛主席接見外賓的一段對話。對方稱贊他的著作感動了全中國,改變了世界。毛主席坐在沙發上,回答:“我那些文章不算什么。沒有改變世界,只是改變了北京附近的幾個地方。”偉人尚且如此,何況我們普通人。
而從自己走過來的幾十年,乃至和夫人生活40年的親身經歷來看,父母的教導雖銘記在心,但真正按父母的話做到了的沒有幾件。多年來,想耐心幫夫人改個不好的小習慣,卻往往是徒勞無功,根本做不到。如果固執而為,不但一點作用沒有,反倒會損害夫妻感情。
就說帶孫子,天天細心照顧、耐心教導、精心培養,想幫他糾正些小毛病,可他該怎樣還是怎樣,始終依著自己與生俱來的本性成長著、生活著。
許多時候,自己甚至質疑自己的所謂“教導”是否正確。畢竟,我們和孫輩他們生活成長在截然不同的年代:我們那時物質不豐、生活貧困,靠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實現自己的理想,創造幸福生活,而他們生活在物質極大豐富、生活自由美好的時代,爺爺姥爺、奶奶姥姥寵愛有加,接受的是全球信息,享受的是現代化的生活,以及由此形成完全不同的人生觀和價值觀。試想,兩個不同時代的人生活在一起,那是何等的不協調。如果沒有親情和血脈相連,甚至不敢想象兩個時代的人,如何能夠生活在一個極為有限的空間里。
兒孫自有兒孫福,莫與兒孫作遠憂。同時也堅信,“長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強”,他們以后的生活一定會更加美好。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