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運城日報時間:2025-09-11
記者 邢智軒
在廣袤的田野上,他用堅實的腳步丈量土地,用赤誠的初心守護信任。他,就是運城市金樂農機服務專業合作社負責人董會龍——一位將“誠實守信”鐫刻在事業核心、融入日常點滴的新型職業農民。
2010年,洞察傳統農業高投入、低效率困境的董會龍,毅然成立了金樂農機服務專業合作社。他的追求,不僅僅是經濟效益,更懷揣一個夢想:改變農業面貌,帶領鄉親們共同致富。
作為當地的農業大戶,董會龍充分發揮規模優勢,每年春耕前都會提前與優質農資廠家對接,低價集中采購化肥、農藥等農業生產資料。但他從不以此謀利,而是堅持以成本價賣給有需要的農戶,讓利鄉鄰。他常說:“我一個人富不算富,大家都能用上好農資、種出好莊稼,才是真的富。”這份無私的分享,讓周邊農戶每年都能節省不少生產成本。
同時,他精心篩選并推廣優質糧食種子,耐心講解品種特性和種植技術。在土地流轉過程中,他鄭重承諾:“鄉親們的血汗錢,一分都不能拖欠,一天都不會晚。”準時、足額地將80余萬元土地流轉款項轉到村民賬戶上,無論合作社資金周轉如何緊張,都從未動過拖延支付的念頭。這份一諾千金的堅守,贏得了鄉親們的心,大家紛紛將土地托付給他。誠信,成了金樂農機服務專業合作社最閃亮的“金字招牌”和發展壯大的堅實基礎。
真正的誠信,不僅體現在日常經營的點點滴滴,更在危急關頭經受考驗、綻放光芒。2023年夏收時節,鹽湖區遭遇連續陰雨天氣,成熟的麥子無法及時收割,眼看一年的辛苦就要付諸東流,農民們心急如焚。
此時此刻,董會龍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毫不猶豫地將自己的小麥收割機和運輸車免費借給急需的村民使用,解了他們的燃眉之急。當解州鎮政府找到他,希望借助他在農機系統的廣泛人脈和信息渠道,從外省協調聯合收割機前來支援時,董會龍二話不說,一口答應:“這是大事,我一定盡力!”
接下來的日子,他從早到晚電話不停,聯系省外的數十臺收割機火速馳援鹽湖區。看到外地來的機手們爭分奪秒搶收作業,連吃飯的時間都沒有,董會龍和妻子主動承擔起為農機手送飯的任務。半個多月的時間里,他們每天準時將熱乎的飯菜送到田間地頭,讓辛勤的農機手們吃上了飽飯。僅此一項,董會龍就自掏腰包9000多元,但他毫無怨言:“人家大老遠來幫咱們,不能讓他們餓著肚子干活。”
董會龍用最樸實的行動,詮釋了“風雨同舟、守望相助”的大愛精神,也將誠信的內涵從“守信履約”升華到了社會責任的更高境界。
董會龍在與收糧商打交道的過程中,始終將品質和良心放在天平的最頂端。
2024年,一批即將被種子廠家收購的糧食種子不幸遭遇大雨,其中一部分糧食種子被雨水淋濕,這樣的種子一旦流入市場,將給農戶帶來無法估量的損失。
面對抉擇,董會龍的態度斬釘截鐵:“淋雨的種子絕對不能再作為種子糧銷售!這是原則問題,更是良心問題!”最終,他力排眾議,毅然決定將這批淋雨的糧食低價出售給飼料企業。這一轉手,合作社承受了明顯的損失,但卻保住了無可挑剔的品質口碑,更守護了作為一名農人最基本的良知。這次“吃虧”的選擇,反而讓更多的合作伙伴認識了董會龍的為人,知道與金樂合作社做生意,質量絕對有保障。他用短暫的虧損,贏得了長久的口碑和無價的商業信譽。
董會龍的事跡,如一株扎根于厚土的莊稼,平凡而堅實。他讓我們看到,在希望的田野上,最肥沃的土壤是誠信,最豐碩的果實是信譽。他以信立身,以誠筑夢,不僅收獲了事業的成功,更贏得了人們發自內心的尊重。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