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運城日報時間:2025-09-10
吳 儀
傾力打造內陸地區對外開放門戶是我市擴大對外開放、提升國際影響力的重要抓手,要聚焦“三個統籌”,積極主動融入國內國際雙循環,努力讓開放的大門越開越大,在全省對外開放格局中走在前、作表率。
統籌要素流動型開放與制度型開放
傾力打造內陸地區對外開放門戶要著眼于解決“通過什么開放”的問題。要素流動型開放是中國開放的起點,本質上屬于“邊境開放”,即通過降低關稅、減少貿易壁壘等方式,允許貨物、資本、勞動力等生產要素在國際自由流動。然而這種開放模式當前面臨三重挑戰:容易受到國際貿易保護主義的嚴重干擾,拓展空間極其有限;傳統勞動力成本優勢弱化,高端和創新性生產要素集聚不足;國際經貿規則面臨大調整、大重塑,倒逼開放模式升級。這意味著只走“邊境開放”的老路已經不適應經濟全球化發展新形勢的需要。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穩步擴大規則、規制、管理、標準等制度型開放”,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進一步強調要“穩步擴大制度型開放”,為我們指明了新一輪高水平開放的方向和路徑。一要完善對外開放政策,構建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體制。首先要不斷完善市場經濟基礎制度,例如在產權保護方面,完善平等保護產權的法律法規體系,健全產權執法司法保護制度;在公平競爭方面,完善公平競爭審查制度,加強反壟斷和反不正當競爭執法等。其次要深化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破除土地、資本、勞動力、數據等要素的流動障礙。再次要創新市場監管,推動監管理念和方式變革,探索包容審慎監管,對新業態新模式設置“觀察期”和“容錯空間”,落實“企業安靜期”制度,最大限度減少對企業正常經營的干擾。二要對標高標準經貿規則,提升全球競爭力。持續面向外貿企業提供原產地證書辦理、國際商事認證、領事認證、自貿協定推廣等一攬子貿易便利化服務,指導企業主動對接國際規則,享受關稅減讓政策,支持優勢產品出口。同時,要不斷改革不合理、不相容的法律法規,形成與國際高標準經貿規則相銜接相兼容、規范透明的基本規則體系。三要防范潛在開放性風險,筑牢高質量發展安全屏障。全面開放必然伴隨貿易摩擦、資本外逃以及數據泄露等潛在風險,這要求統籌制度創新和風險系統防控。要建立信息平臺,充分利用大數據和人工智能,建設預警系統和應急響應機制。定期向企業提供政策與法律支持,幫助企業理解政策變化、應對貿易摩擦。
統籌對外開放與對內開放
與沿海沿邊地區相比,內陸開放型經濟建設的條件、重點和措施都有所不同。沿海地區的開放側重于對外開放,對內多為產業轉移或是輻射帶動。而內陸高質量開放型經濟建設要求對內開放與對外開放并重,通過國內大循環吸引全球資源要素,增強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的聯動效應。
對內要主動融入中原城市群、關中平原城市群等國家戰略,持續深化區域經濟合作。一要推動基礎設施聯通建設,形成區域內交通新格局。推進重點公路工程項目建設,配合省級加快推進高速公路建設工作、持續推進運城至三門峽客運專線項目、謀劃新建鐵路專用線,融入西部地區資源開發和中部地區經濟帶。二要加快文旅融合深度發展,講好新時代“黃河故事”。緊緊圍繞運城獨具特色的黃河文化、根祖文化、德孝文化、關公文化、池鹽文化等優秀傳統文化,依托全市102處國保單位和28項國家級非遺項目,積極與西安、太原、鄭州、洛陽等地對接,實施全方位文化旅游合作,共同塑造區域文化和旅游品牌,擴大運城文旅“朋友圈”。三要推進生態共治,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構建黃河流域省際生態保護協作機制,聯合實施水源涵養、水土保持和生物多樣性保護工程等。完善汾渭平原大氣污染治理體系,強化區域協作、聯合督察、應急管控。推動建立環境執法信息共享數據庫,對跨界污染實施溯源追責。四要深化產業協同,提升創新能級。打造產業轉移優先承接門戶,逐步實現域內資源、能源、交通共享,打造新型鋁工業、新能源、新材料產業基地等。
對外要積極擴大國際貿易往來,加強國際交流合作。一要加強政策支持與平臺建設。不斷出臺完善促進外經貿發展政策體系,開拓國際市場。二要引入優質生產要素與先進技術。鼓勵企業與國外科研機構、企業開展技術合作,引進先進設備和技術,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通過與國際友城和海外華人商會合作,吸引國外高端人才和專家,并建立與國際接軌的人才評價體系,建設外籍人才“一站式”服務中心。三要加強國際交流,樹立獨特城市形象。著眼運城特色產業和優勢資源,如非遺展示、關公文化旅游節等,進一步深化友城合作,拓展合作范圍,加強與歐美、東南亞等國家的交流,提升運城的國際辨識度。
統籌“優環境”與“強主體”
開放,不只是物流的連接、貿易的暢通,更需要制度的突破、環境的涵養,這構成了開放深化的內在動力機制。一要厚植營商沃土,筑就“近悅遠來”生態。首先要打造公平公正的法治環境,將法治作為貫穿營商環境建設的一條鮮明主線,以法治保護各類經營主體的產權和合法權益,最大程度激發全社會內生動力和創新活力。其次要打造高效便捷的政務環境,深入推動“高效辦成一件事”改革,用好涉企政策“一站式”綜合服務平臺,推動更多惠企利民政策免申即享、直達快享,提升政府服務效能。再次要打造開放開明的人文環境,完善政府的服務鏈條,打造政策全生命周期服務鏈、企業全生命周期服務鏈、項目全生命周期服務鏈和自然人全生命周期服務鏈。二要育強外貿主體,增強市場競爭力。要鼓勵外貿企業做大做強,發展保稅維修等外貿新業態新模式;要培育壯大戰新產業,加快推進制造業與人工智能融合轉型;要加快布局未來產業,發揮數據要素的經濟倍增效應;要加快農業“特”“優”發展,培育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出口企業。三要開展人才引進專項行動。持續開展市校合作,下好“引進誰”“誰來引”“怎么引”三步棋,集聚更多人才資源和創新要素;健全激勵各類人才創新創業政策,分層分類為人才做好住房、醫療、社保、子女入學、配偶就業等服務,用事業、待遇、感情引才留人;建立勞動力市場供求綜合信息系統,定期對企業的人才需求進行摸排,搭建對接平臺,做好服務工作。
傾力打造內陸地區對外開放門戶要以“三個統籌”為戰略支點,通過制度型開放突破內陸約束,通過雙循環聯動重塑區位價值,通過環境與主體協同培育內生動力,全力構建內陸地區對外開放新高地,為高質量推進轉型發展注入新動能。
(作者單位:市委黨校)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