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運城日報時間:2025-09-11
在關公故里運城,崇義尚忠的精神血脈深植厚土,星羅棋布的關帝廟不僅是建筑藝術的瑰寶,更是忠義文化的千年回響。這些關帝廟宇跨越時空,以不同的地域風貌與歷史敘事,共同繪就了一幅跨越山河的圖卷。讓我們循著歷史的痕跡,逐一探訪這些承載著民族精神符號的國保圣地吧。
一
來到鹽湖區解州鎮五一路,就望見了“武廟之祖”解州關帝廟的巍峨殿宇。解州關帝廟相傳建于隋初(589),現存主體為清代建筑。廟宇坐北朝南,布局沿襲了前朝后寢、中軸對稱的宮殿式建制,占地達7.3萬余平方米,是我國現存規模最大的關帝廟。
解州關帝廟俯瞰
廟區從南至北主要由結義園、正廟組成。結義園坐南朝北,園林式布局,占地2萬多平方米,建于明萬歷四十八年(1620),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乾隆二十七年(1762)增修,原名蓮花池,乾隆二十七年(1762)為紀念劉備、關羽、張飛結義而改名結義園。園由結義坊、君子亭、三分砥柱影壁、三義閣、蓮池等組成。三義閣內所置清乾隆年間“結義圖”線刻石古樸典雅、魅力無窮。正廟坐北朝南,與結義園僅東西向一路相隔,整體長方形,占地1.85萬余平方米。采用我國沿軸線對稱式傳統風格布局,軸線上由前向后依次有琉璃影壁、端門、雉門、午門、“山海鐘靈”木牌坊、御書樓、崇寧殿、“氣肅千秋”木牌坊、春秋樓、厚載門等建筑。兩側配有“萬代瞻仰”石牌坊、“威震華夏”木牌坊、鐘樓、鼓樓、文經門、武緯門、部將祠、追風伯祠、“精忠貫日”“大義參天”二木牌坊、碑亭、鐘亭、東華門、西華門、東官廳、西官庫、刀樓、印樓等。廟周東、西、北三面圍廊190余間,以崇寧殿后寢宮圍墻為界,南為前朝,北為寢宮,自成格局。
在陽光下閃閃發光的琉璃影壁,建于明代。壁面以四龍為主體圖,中部兩立靜龍,兩側兩橫動龍,形體矯健剛勁。上部飾山、樹、鳳、虎、獅、兔、羊、麒麟、農夫、祥云;中部飾農夫耕作、官宦理政及神將、天仙、神鹿、神樹等,形象生動,惟妙惟肖;下部飾小舟、竹筏、巨船、鯉魚等,游于波濤水間。如此集天地海、動植物、天宮神仙、民間生活于一體的多題材巧妙融合的琉璃影壁甚為罕見。
“進廟第一門”端門俗稱山門或三門,建于清代,通體仿木磚雕。門上所嵌之團龍、文臣、牡丹、葵花、蓮花等浮雕造型優美、技法精湛,堪稱鬼斧神工。
雉門為進廟第二門,建于明,清末毀于火,宣統三年(1911)重建。面寬、進深皆三間,單檐歇山琉璃頂。該門設計獨到,前觀為門,中走為路,后視為臺。午門為進廟第三門,清末毀于火,1920年重建。面寬五間,進深三間,單檐廡殿琉璃頂。前后露明,臺基周沿石欄板雕刻華麗,題材豐富。兩側扇面墻上,東繪周倉,西繪廖化,威武異常。墻背畫關公“桃園結義”“出關斬將”等故事連環畫。
御書樓原名八卦樓,為紀念清康熙帝御書“義炳乾坤”匾改名御書樓。面寬、進深皆五間,兩層三檐歇山琉璃頂。前后檐皆出抱廈建筑物,后檐下亦作戲臺構筑設置,屋頂之下懸二龍戲珠浮雕藻井,甚為精致。
崇寧殿為奉祀關帝的主殿,清康熙年間毀于火,同期重建恢復舊制。面寬七間,進深六間,重檐歇山琉璃頂。四周回廊,施26根石雕蟠龍檐柱,華麗壯觀。左右2根高達9米的附龍貼金木柱直通天花板,飛龍繞云,氣勢恢宏。神龕內置關帝頭戴冕旒冠、身著綠袞袍、雙手持笏危坐彩塑像,左右侍臣恭謙站立,塑技精湛,凝重古樸。殿前檐下置銅、鐵青龍偃月刀,威風凜然。殿內懸清康熙帝“義炳乾坤”匾,明間檐下掛乾隆帝欽定“神勇”匾,內檐下懸咸豐帝親書“萬世人極”匾,更顯莊嚴肅穆、華麗珍貴。
廟內最高建筑——春秋樓,又名麟經閣,通高約23.4米,建于明萬歷(1573—1620)初,現存建筑為清同治九年(1870)重建遺構。面寬七間,進深六間,三層三滴水,歇山琉璃頂。檐下斗拱華麗,額枋雕刻精致,剔透玲瓏。殿中神龕內有關帝頭挽幞頭手捋長髯金身塑像,兩側侍從恭立。二層環周設勾欄平座供游人遠眺。尤為稱嘆的是勾欄垂柱懸空伸出,給人以欲墜驚險之感。此結構設計獨特,古建筑中甚為罕見。二層中部木制暖閣內塑關羽側身手捋長髯觀《春秋》坐像,形象逼真,栩栩如生。暖閣壁板內側四周墨描刀刻楷書《春秋》全文,字跡工整蒼勁,功力深厚。二層頂部設有三朵別致的藻井,造型獨特,手法大膽,如花朵層層綻放,堪稱晚清木構建筑內飾精品。
刀樓、印樓跨春秋樓前左右兩側,為寢宮內烘云托月之建筑,內置青龍偃月刀與漢壽亭侯印模型。檐下額枋皆雕少年作琴棋書畫與稚童戲耍浮雕,題材獨特少見,構思別具一格。
廟內形制優美的木、石牌坊,造型生動的鐵獅、鐵人,字體蒼勁多變的牌匾、楹聯,內容豐富、數量可觀的碑碣刻石,都是解州關帝廟整體的重要組成部分,都是關公文化研究的珍貴實物資料。
關帝廟是關公崇拜的精神凝結和物質載體,是中華民族優秀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華夏大地上,關帝廟分布范圍之廣,數量之多,至今令人難以計數。無論是我國土生土長的道教、儒教及民間崇尚的諸多志士圣賢,還是外引的佛教,其廟宇之數都無法與之相媲美。然其面積規模之大,品位影響之高,當數解州關帝廟為最。
二
出解州關帝廟,向東不過十公里,便是關公誕育之地的常平關帝家廟。這里不僅是家廟,更以溫情視角,延續著解州祖庭的宏大敘事。
游客在常平關帝家廟游覽。
該廟宇2006年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俗稱關帝家廟,系當地村民和關氏后裔為紀念關羽而建。廟宇坐北朝南,南北長181米,東西寬77米,占地13937平方米,建筑面積1469.3平方米。廟宇沿襲我國古代“前朝后寢”、中軸線對稱的傳統建筑布局,現存古建筑十余座,中軸線依次排列為石坊、山門、儀門、獻殿、崇寧殿、娘娘殿、圣祖殿。東西配以鐘樓、鼓樓、木牌坊、廊房、官廳、官庫、太子殿。
“關王故里”石坊建于明正德年間(1506—1521),四柱三門式。山門現為清代建筑,面寬三間,進深兩椽分心用三柱,懸山式屋頂。兩側原有塑像,現不存。儀門建筑形制與山門相仿。獻殿創建年代不詳,清代重修,面寬三間,進深二椽,懸山式屋頂,前后露明,是祭祀活動之場所。
裝飾明麗的崇寧殿創建于金大定十七年(1177),原為三間,明代修葺改為五間,現存建筑為清同治九年(1870)重修。面寬五間,總寬約15.4米,進深六間,總進深約13.2米,四周圍廊,重檐歇山頂。殿內神龕裝飾富麗,龕內塑關公帝裝彩像,神臺下塑有二侍臣,塑像頗有神韻。
據悉,娘娘殿本名九靈懿德武肅英皇后殿,清嘉慶二十三年(1818)重修。圣祖殿建于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為奉祀關羽祖輩之所。面寬三間,進深三椽,前檐出廊,懸山屋頂。殿內塑像,中為始祖關龍逄,東為曾祖光昭公、祖父裕昌公、父親成忠公三代,西為祖上三代夫人像。塑技章法簡潔,線條洗練,概括力強,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
廟內古樹名木有五世桑、龍虎柏、云柏、鳳柏等,蒼翠繁茂。木牌坊東為“靈鐘鹺?!?,西為“秀毓條山”,四柱三門式。“鹺?!笔侵笍R后自古聞名的運城鹽湖,“條山”是指廟前橫亙運城境內的中條山。祖金塔位于儀門左前側,磚塔八角七級實心,據塔銘題記,為金代大定十七年(1177)建造。塔下有井,相傳關羽殺惡霸呂熊出逃后,關羽父母投于井內,后人于井上建塔祭祀。另外保存金、明、清碑刻43通、千年古柏12棵,鐵制文物2件等。
該廟地理位置獨特,是全國數以萬計的同類關廟中所不具備的,具有特殊魅力。常平關帝家廟采取“前朝后寢”的宮室制度,主要建筑等級較高,且包含祖宅塔、圣祖殿等建筑,為家廟形制,是關廟中的獨特個案。常平關帝家廟建筑組群布局很好地體現了祭祀禮儀的要求,是中國古代祠廟建筑的代表作。廟內保存的二十余尊塑像極為珍貴,上自關羽祖輩三代,下至關羽兒子關平、關興夫婦,多代同祀一廟,在國內關廟中甚為罕見。而且關羽、關夫人及侍臣、侍女等彩塑,是明代塑像之珍品,雖經數百年滄桑,仍完整無損,無論人物造型、設色搭配,還是塑像技術,堪稱雕塑藝術之佳作,具有珍貴的藝術價值。常平關帝家廟集中展示了晉南地區的建筑技術水平,具有較高的科學價值。
三
告別關公桑梓故里,重返鹽湖城區,隱匿在巷陌間的元代遺珍——運城關王廟就坐落在鹽湖區中城街道解放路居委會紅旗西街61號。運城關王廟是2013年公布的第七批國保單位。其殿宇雖規模稍斂,卻以元代遺構的渾厚木構,訴說民間信仰的質樸底色。
創建于元代的運城關王廟,因鹽商祭拜關公而建,歷代由鹽商管理。明正德六年(1511)、嘉靖五年(1526)曾進行過大規模修建。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因地震關王廟塌毀嚴重,明萬歷二十五年(1597)重建。
該廟坐東向西,中軸線上依次為山門、獻殿、正殿、春秋樓,占地兩畝,規模宏大,建筑雄偉,是城內最大的關公廟。現存建筑有歇山頂正殿、卷棚頂獻殿、懸山頂山門、春秋樓、碑廊等。
獻殿面闊三間,進深兩椽,單檐卷棚硬山頂,面積242平方米。前后檐下柱頭施圓木通面額,三架梁直接搭交于面額之上。面額上置卷草斗拱裝飾,為斗口出龍頭耍頭形制。梁架結構為四檁卷棚規制。兩條脊檁上分別書有清咸豐七年(1857)山西河東兵備道黃經重修題記。四架梁上有金黃色飛龍彩繪。殿內采用徹上露明造手法,不設天花板,顯得寬敞明亮。前后檐下無墻、無門,三間可自由出入。臺基邊沿中心設踏步,兩側設石欄板與望柱連接圍護。石欄板上皆雕有飛龍、翔鳳等各種動物圖案,形象而生動。殿頂施素面板筒瓦覆蓋。
正殿面闊三間,進深三間六椽,后檐出抱廈一間,單檐歇山頂,四面檐下皆設有斗拱。大梁上皆飾有黑白牡丹花葉與金黃色龍鳳彩繪,形象而艷麗。殿內明間后側置有神龕,神龕上方小木作斗拱甚為華麗繁復。龕內置新作關公銅像一尊。附屬文物有大觀圣作之碑、關公簽簿、關帝廟殿檐通槽補葺記碑、重修運城關帝廟碑、行善樂施碑、關王鑄像、明代銅香爐、明代銅鏡等,保存狀況較好。
運城關王廟是運城鹽業開發、鹽文化的重要遺跡,對研究河東鹽池鹽業經濟、晉商文化具有重要價值。關王廟始建至今已有600多年,雖歷經清嘉慶及民國兩次大地震,仍巍然屹立。其建筑布局完整,正殿、獻殿建筑華麗,在運城市獨具代表性。
運城關王廟保存有明代木構建筑,對研究本地區明代建筑形制、材料、技術等方面的發展有重要科學價值。現存的正殿建筑單檐歇山頂,五彩琉璃瓦飾,檐下斗拱裝飾種類多樣,藻井上部木雕花卉紋飾玲瓏剔透,十分精致,藝術價值較高。廟內石護欄、盤龍柱雕工精致;石獅雕刻生動并施彩色釉,為國內罕見,廟內所存石質文物藝術價值較高。廟內碑刻所保存的古代書法,亦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
作為鹽湖區保存的為數不多的明代建筑之一,廟內供奉著武圣關羽,是忠義仁勇的象征。歷代統治者追奉他,人民紀念他,對他的尊崇和敬仰達到頂禮膜拜的地步。關羽是聯系海外華人同祖國大陸的精神紐帶,關公精神是凝聚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精神力量。該廟的布局建筑形制、特點都體現出人們對關公的崇奉之情。
四
從元構古韻中抽身,向北駛向新絳縣龍興鎮龍香村,就看到了龍香關帝廟,其以完整保存的滿堂彩塑,演繹著農耕文明時代關公信仰與民間社火的完美融合。
龍香關帝廟是2006年公布的第六批國保單位,始建年代不詳,元、明、清均有重修。廟宇坐北朝南,南北長65.5米,東西寬35米,占地面積2292.5平方米?,F存戲臺、獻殿、正殿三座主體建筑。
戲臺面闊三間,進深三椽,單檐硬山頂,臺基高約1.2米,兩側為通體磚砌山墻。前檐臺口施兩根長方形青石平柱,基上刻有戲曲內容楹聯。梁脊板題記為“清道光十一年(1831)三月十二日合村人創建”。獻殿面寬三間,進深二椽,單檐硬山頂,無斗拱裝飾,結構簡潔,為民國三十七年(1948)建造。正殿面寬三間,進深四椽,單檐懸山頂。當心間辟板門,兩稍間辟直欞窗。柱頭有復盆式卷廈,角柱有側角。普柏枋與闌額齊全。柱頭斗拱為四鋪作單下昂形制,螞蚱形耍頭。每間施補間斗拱一朵。當心間補間斗拱施梅花形櫨斗,兩側出45度斜昂;兩稍間補間鋪作與柱頭鋪作形制相同。殿內采用減柱法擴大了空間使用面積,正殿兩內柱之上各彩塑盤龍一條,梁架結構為四椽袱通檐用二柱徹上露明造。四椽栿置駝峰,駝峰上承平梁,平梁上立脊瓜柱和叉手。瓦頂施板、筒瓦覆蓋。琉璃脊飾,浮雕游龍,牡丹花葉連續圖案。正殿從木柱梁架、斗拱等大木構件觀察為元代遺構無疑。正殿內供奉關羽、侍從及文臣武將彩塑七尊。這批彩塑從形制看應晚于大殿建造時間,為明清時期作品。
龍香關帝廟內三座文物建筑分別建造于元、清和民國時期,為研究三個時期古建筑的形制演變、發展提供了直觀的實物資料。龍香關帝廟的建筑布局、建筑形式等體現了晉南地區關帝廟建筑在村落的典型格局。晉南地區村落中的關帝廟較多地安插在村落的重要節點部位,比如村落的入口處,或者村落的中心地帶,往往和戲臺共同組成村落的節日活動空間,還有可能建在村外某處山水勝境。龍香關帝廟位于龍香村的入口處,廟與戲臺合一的公共性建筑使得此處成了村民活動的公共場所。
正殿是龍香關帝廟現存建筑之精華,大木構架建筑規整,用材合理,舉折平緩,當心間梁架施“梯形桁架”的做法是元以前早期建筑的傳統風格,為研究早期關帝廟的建筑形制提供了實例,具有極高的科學價值。
龍香關帝廟是元代“郡國州縣,鄉邑間井皆有廟(關帝廟)”(元郝經《陵川集》)的有力實證。在古代,關帝廟在全國范圍內的城鄉普遍有建造,其數量無以計數,但現存多以明清為多,元代關帝廟在現存關帝廟中為數極少。龍香關帝廟對研究我國早期關帝廟類別的建筑特點,提供了寶貴資料。
我國古代彩塑保存至今的,都極為可貴。龍香關帝廟正殿內的彩塑群對研究我國古代象形藝術、彩繪特色、服飾以及關帝廟中人物布設,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
五
繼續折向新絳縣古交鎮泉掌村,一座重修于明清的關帝廟進入眼簾。其獻殿與正殿的勾連搭結構堪稱一絕,見證著宋元以降建筑技藝在河東大地的流變與傳承。這就是泉掌關帝廟了,坐北朝南,東西寬19.6米,南北長21米,占地面積411.6平方米,創建年代不詳,現存正殿,是2013年公布的第七批國保單位。
泉掌關帝廟正殿結構科學,比例協調,用材合理,其梁架結構展示了明清新絳地區的建筑風貌,與運城其他明代建筑共同組成山西明清代建筑群體,為山西明代建筑的研究提供了科學實例。正殿建于高0.9米的磚石臺基上,面寬五間,進深五間,平面近方形,重檐歇山頂。正身三間,副階周匝,一周設20根石雕副階柱。石柱分圓形高浮雕與方形抹楞兩種。浮雕柱皆刻飛龍盤繞圖案;抹楞柱多刻有牡丹花葉圖案。泉掌關帝廟內有珍貴的明代建筑大殿,是研究山西明代建筑珍貴的實物資料。經明、清和民國時期的多次修繕,在建筑形態、建造工藝和裝飾藝術等方面都體現了較高的藝術水平,具有較高的歷史、藝術、科學和社會文化價值。
泉掌關帝廟見證了關帝信仰的繁榮,是研究新絳縣關公文化的重要歷史實物例證。關羽集忠、義、信、智、仁、勇于一身,蘊涵著中國傳統文化的倫理、道德、理想,滲透著儒學的精義,并擁有釋教、道教相同的人生價值觀,成為彪炳日月、大氣浩然的華夏魂,因此被歷代封建統治階級尊崇:宋徽宗先封關羽為“忠惠公”,再封“崇寧真君”,又封“昭烈武安王”和“義勇武安王”。元文宗封關羽為“壯繆義勇武安顯靈英濟王”,明神宗封關羽為“三界伏魔大帝神威遠震天尊關圣帝君”,后又把關羽廟升格為“武廟”,與文廟孔廟并列。清代皇帝標榜關羽為“萬世人極”,封其為“忠義神武仁勇威顯護國保民精誠綏靖翊贊宣德關圣大帝”(《清史稿·禮樂志》),通令全國普建關廟,按時奉祀香火,武圣關公廟數量遠遠超過文圣孔廟。千百年來,經過歷代統治者的封謚和戲曲、文學的演義描述,一個“對國以忠、待人以仁、處事以智、交友以義、作戰以勇”,塑造了集中華民族傳統完美美德的形象,成為戰神、財神、文神、農神,乃至萬能之神,為歷代統治者和百姓萬民同奉共仰。
泉掌關帝廟梁架結構精巧,圍廊石柱采用浮雕盤龍和平雕石柱兩種藝術處理手法,浮雕盤龍栩栩如生,騰云欲飛,平雕石柱淺顯龍跡,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體現了新絳地區石雕手工工藝水準以及當地民眾創造構思和精神追求的結合,蘊含豐富的歷史藝術信息。廊柱石雕柱雕造題材豐富,特別是明代浮雕蟠龍柱龍爪抓不肖男女頭首,為明代民間信仰和風俗研究提供了彌足珍貴的實物資料。
六
沿著汾河谷地繼續向東,夏縣墻下村的墻下關帝廟悄然現身。雖無前代廟宇的恢宏,但精雕細琢的木雕等,卻將晉商時代的民間審美趣味展現得淋漓盡致。
墻下關帝廟是2019年公布的第八批國保單位,位于夏縣裴介鎮墻下村中部村民委員會東側,坐北朝南,南北長52.6米,東西寬約38米,占地面積約1998.8平方米。廟創建于元至正七年(1347)。
關帝廟屬于“前朝后寢”、中軸對稱格局的建筑群。依中軸線從南至北原建有影壁、山門、樂樓、看廳、獻殿、卷棚、正殿、寢宮等建筑,左右兩側配有鐘樓、鼓樓、牛馬王祠、土地廟、廊房等。
正殿面寬三間,進深五椽,前出廊,單檐懸山頂,明代建筑。平面長方形,建筑面積約101.8平方米。獻殿為明代建筑,面寬三間,進深四椽,單檐懸山頂,建筑面積約112.6平方米??磸d為清代建筑,面寬三間,進深四椽,單檐歇山頂,建筑面積約158平方米。樂樓為明代建筑,面寬三間,進深四椽,單檐懸山頂,建筑面積約100.7平方米。東耳房(牛馬王祠)為清代建筑,廊步面寬三間,單檐懸山頂,建筑面積約46.1平方米。殿內梁架二間,進深三椽,前檐出廊,前單步梁錯位對后三架梁。西耳房(土地廟)為清代建筑,面寬三間,進深三椽,前出廊,單檐懸山頂,建筑面積約47.5平方米。梁架為前單步梁對三架梁。建筑整體用材規整、結構簡潔,為明代建筑典型的建筑手法,特別是正殿建筑早期手法的沿襲、歷代維修痕跡及理念的保留、雕刻構件的藝術處理,為研究晉南明代古建筑及整體布局提供了實物例證。屋頂琉璃脊獸燒造手法細膩、輪廓飽滿,造型生動,地方特色鮮明,具有重要的藝術價值。
墻下關帝廟規模宏大,基本保持了明清時期建筑格局,是這一時期三晉縣域內關帝廟建筑之首例,在山西省古建類型中也屬罕見。墻下關帝廟作為仍延續原有功能的民間宗教信仰場所,是夏縣重要的道教廟宇,反映了關公文化在晉南一帶的傳播和興盛。
七
最終抵達巡禮的最后一站——鹽湖區寨里村。寨里關帝廟為這場跨越千年的忠義建筑之旅畫上深邃的句號。
寨里關帝廟獻殿,是2006年公布的第六批國保單位,創建年代不詳,現僅存獻殿,為元代建筑。明清兩代均有重修。
獻殿坐北朝南,面寬五間,進深四椽,單檐懸山頂。臺基平面長方形,高10.6米,東西寬約18.6米,南北深約10.6米,建筑面積約197.1平方米。獻殿柱網分布為減柱、移柱造,前后檐各列柱4根,柱頭施大檐額承載殿內梁架共六縫,其中平柱四根采用移柱造,即柱身位于次間正中。外檐次間兩根柱子略向中間靠近為移柱造,從外觀上顯得稍間較寬敞,而次間較狹窄,這種結構在古代建筑上較為罕見。
獻殿建筑結構簡單,柱位布設靈活,里轉斗拱使用異形拱,梁袱間施駝峰連接,平梁上脊瓜柱做成多棱寶瓶狀,這些特征均體現了早期建筑的特色,為研究山西早期建筑提供了極為珍貴的實例。獻殿為原寨里關帝廟中唯一保存下來的古建筑,既有晉南元代建筑的許多共性,同時也反映出一些后期重修的信息,是研究運城地區元代建筑技術的一個實例。檐額下支設的輔柱柱徑明顯小于其他檐柱,柱頭施用的丁頭拱及小斗與檐部鋪作的用材、手法相比較顯然為后代補強支設。
寨里關帝廟獻殿為元代遺構,建造時間較早,檐下使用圓木大額枋,盡管經過歷史的洗刷,仍以原有的姿態展現于世,具有珍貴的歷史研究價值。寨里關帝廟獻殿,四椽袱與平梁上皆施彩繪,色澤古樸沉穩,繪制時間應與建筑大致同時。從現存彩繪上看,不論從用料和工藝處理都十分講究,具有很高藝術價值。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