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運城日報時間:2025-09-11
任志民
在天津的楊柳青古鎮,阡陌縱橫的胡同中間有座小戲臺,戲臺的對面矗立著一座“袖珍關帝廟”,來來往往游人進去的不少,香火很盛,煙火氣很濃。
關公是地地道道的運城人。到了年節時分,或者旅游旺季,這里的各種社火活動、藝術表演,熱鬧非凡,人氣爆棚。尤其武術大刀展演叫好聲不斷。
令人振奮的是,我們運城市演藝集團創作的大型民族交響樂《關公頌》、新編歷史蒲劇《忠義千秋》皆先后登上了國家大劇院的舞臺,當滿滿河東風韻的樂曲聲響起,一場場文藝盛宴讓首都人民用情去品關公故事,用心去讀河東歷史,場場爆滿,掌聲不斷,引起強烈共鳴。這部劇主要是以史料為依據,從關羽離開故鄉解州的歷史講起,選取了“除惡霸”“桃園結義”“古城會”等重點事件進行演繹,藝術地再現了關羽波瀾壯闊的一生。
有一年冬天,我休假回到了老家運城。出了運城火車站,倒車還要一會時間,望著火車站廣場威風凜凜的關公雕像,不由使我激情澎湃、思緒萬千。關公是幾乎所有人心目中的英雄和信仰,我就想,有點時間還是去關帝廟看看吧。
當我第一次懷著崇敬的心情,走進了解州關帝廟。那天廟前有一汪淺淺的積水,恰好折射出紅色古垣墻、黃綠相間琉璃瓦和千年沉木交錯的斑斕景象,像是穿越一般不自覺地走進了關公那段叱咤風云的年代和激情燃燒的歲月。 解州作為關公的故鄉,關帝廟興建的歷史頗早。據有關碑刻記載,遠在陳隋之際,解州關帝廟已經開始修建。宋元到明清,隨著社會各界對關公美化、圣化和神化的浪潮不斷高漲,又對解州關帝廟進行了多次大規模的修復、重建和擴建。到了清朝末葉,該廟曾數次失火,損失慘重,但在民國年間又予以修復和重建。新中國成立之后,人民政府對解州關帝廟這座古老的建筑群落極為重視,不僅將它列入了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予以保護,而且一再撥款,對這座廟宇進行重點維護修復,使之恢復了歷史的原貌。
在我們河東古代名人燦若繁星的天穹中,有一顆耀眼的星宿,格外引人注目,這就是被后世封為“大帝”、尊稱為“武圣”的關公。關公姓關,名羽,字云長,生于公元160年,卒于公元219年,為今鹽湖區常平村人。
相傳,關公從幼年開始,便喜讀《左氏春秋》等儒家經典,深明大義。在青年時期,他因為打抱不平,殺死鄉里惡霸而遠走他鄉,遇到劉備、張飛后,與之結義,發誓輔佐劉備,匡扶漢室。此后多年,他便跟隨劉備滅董卓、破袁紹、戰呂布、退曹操,屢建戰功,后因大意失荊州而敗走麥城,悲壯去世。蜀漢丞相諸葛亮評關公是“絕倫逸群”。
解州關帝廟,總占地面積有7.3萬平方米之多,為海內外眾多關帝廟占地面積之最。該廟宇諸多建筑坐北向南,沿南北向中軸線,分四大部分有序展開,中軸線的南端為“結義園”,為紀念劉關張桃園結義而建。園內古木參天,山水相依,并建有結義坊、君子亭、三義閣等主體建筑,往往使人在觸景生情中,沉浸于“桃園結義”的美好傳說之中。
走進中軸線北端的主廟,這是一個單元甚多而又層層展開的巨大建筑群落,主要由琉璃龍壁、端門、午門、御書樓、崇寧殿、刀樓、印樓、春秋樓和眾多牌坊組成,這里是進行關公祭祀活動的主要場所。主廟內的主體建筑,規模宏大,氣勢非凡,雕梁畫棟而又莊嚴肅穆,身臨其境,不能不使人對關公肅然起敬,需仰視才看得全。
在中軸線南端的東側,建有“萬代瞻仰”的石牌坊一座,中軸線南端西側建有“威震華夏”木牌坊一座。這兩座氣魄宏大的牌坊,向世人昭示著關公及關公文化在中國古代歷史上的顯赫地位,令人的敬仰之情油然而生。
在中軸線北端東西兩側,為基本對稱的主廟附屬建筑,如追風伯祠、長壽宮、崇圣祠,等等。這些附屬建筑與主廟一樣,無不籠罩在莊嚴肅穆的氣氛之中,但卻又有著主廟所不可替代的功能:加深人們對關公生平、身世的理解,延伸和加強對關公的崇拜與敬仰。
解州關帝廟,以其歷史悠久、規模宏大、氣勢非凡而享譽華夏,揚名海外。這座古老的廟宇見證了關羽從一位歷史英雄人物逐漸演變為千年來中華民族的精神象征——忠信義勇的化身。如今,這里已經成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匯聚之地,古老與現代交融,煥發出新的時代光彩。
人間一出戲,人生關云長。在書本里,在舞臺上,隨著關公學正統觀的興起,蜀漢成為正統,關羽更被作為忠、義、勇的化身廣為渲染。同時,宋朝皇帝對關羽多次追封,又進一步提高了他的政治地位。于是在《三國志平話》和元雜劇里,關羽被有意美化和神化,其形象為“雄赳赳九尺二寸虎軀立,棗紅臉兒,圓睜睜丹鳳眼,左右緊橫臥蠶眉,三綹美髯過玉帶”。舞臺扮相則是“蟒衣曳撒、紅袍、項帕,直纏、褡膊、玉帶、帶劍、三髭髯”。在隨從方面有周倉、關平伴隨左右,通常是前者持刀、后者捧印。
聽專家介紹,現在可以見到的最早關羽畫像,是1909年出土的金代版畫《義勇武安王》,它描繪的是關羽指揮作戰的場景。到了明代,朝廷注重關羽的軍事能力,希望他能夠幫助鎮撫海疆、佑護百姓。因此,明代畫家延續金代的畫風,著重表現關羽作戰神勇的一面。宮廷畫家商喜的《關羽擒將圖》即如此。該圖取材《三國志》,描繪關公水淹七軍、生擒龐德的故事。關羽坐在巖石上,身材魁梧,雙手抱膝,內著盔甲,外披綠袍,“髯長二尺,面如重棗,唇若涂脂,丹鳳眼,臥蠶眉”;其他人分布在周圍,且身材比例相對較小;畫的背景是松樹、巖石等,這當然是為了映襯關羽的偉岸和威猛,但也與文人畫的流行有關。文人畫追求意境,專以山水、花鳥等為題材,自唐代出現后,逐漸被文人推崇,成為畫壇主流。所以,為了追求所謂雅趣并躋身文人畫行列,很多畫作往往會以山水入畫,這在關公畫像中同樣體現得比較明顯。
進入清代,關羽更是受到了更廣泛的喜愛,有關畫作不僅數量多,而且題材廣泛、內容豐富。關羽的形象也呈現多元性,有戰將、儒士、財神甚至帝王等。比如,丁元公《關公像圖》描繪的是作為武將的關羽和周倉立于云端的情形。此圖構圖簡潔,作為背景的白云除了點明地點外,還使整個畫面富有動感,烘托出關羽作為戰神、武圣的形象。焦秉貞三國人物冊頁中的“關羽像”則是儒士打扮——頭戴藍色雷巾,身穿圓領綠袍,手撫腰帶,面色紅潤,略帶笑意,儼然一位飽學之士。焦秉貞是宮廷畫家,他創作的關羽應該反映了當時清朝帝王對關羽的想象和認知,即關羽是個腹有詩書氣自華的儒將。清代年畫《上關下財》則把關羽塑造為財神形象。
關羽在我國民間也是受歡迎,各行各業爭相奉之為保護神,財神即為其中一種。財神原有好幾位,基本是文人,關羽加入之后,遂有文武之分。身為武財神,關羽有被單獨供奉的,也有與文財神一起被供奉的。我見過就有關羽是帝王裝束的,他端坐龍椅上,神態安詳,氣象莊嚴。因為“關”和“官”諧音,因而還有官運亨通、財源廣進的寓意,在民間很討口彩。
關公不僅是運城的,他還是中國的,更是世界的。作為后來人,我們就是要接續傳承,創新發展,一定要讓關公精神發揚光大,使關公文化“活”在當下,力爭把優秀的傳統文化從舊觀念的“過去時”變成新時代的“現在時”,從歷史歲月的積淀中,煥發出永久的魅力和時代的光芒。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