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運城日報時間:2025-09-10
王 敏
市委五屆九次全會指出,要不斷深化全方位轉型,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堅定有序推進轉型發展。新形勢下,運城必須堅定轉型決心,將轉型發展作為實現高質量發展的根本出路。
堅定“轉”的意志,是轉型成功的基石。依賴單一資源的發展模式具有不可持續性,易陷入“資源詛咒”困境。轉型不是“可選項”,而是應對資源枯竭、環境約束、競爭加劇的“必答題”,是邁向高質量發展的根本路徑。對于運城而言,必須打破路徑依賴,以壯士斷腕的決心推動經濟結構從傳統產業主導向多元化、高級化、現代化產業體系轉變。
運城市作為傳統的農業大市,面臨著產業結構偏重、創新動能不足等挑戰。市委五屆九次全會審時度勢,深刻指出“把轉型作為根本出路、唯一出路”,并將其置于“綱”的地位,要求全市上下必須將轉型的意志內化為一種強大的政治自覺和行動自覺,一切工作都要圍繞這個“綱”來謀劃、來展開、來考核,真正做到“綱舉目張”。
理清“轉”的思路,是轉型成功的關鍵。轉型發展是一項系統工程,要堅持系統觀念,加強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謀劃、戰略性布局、整體性推進,確保轉型方向不偏、重點突出、路徑清晰。
轉型方向上要堅持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方向,科學布局、有序承接、錯位發展,不斷提升產業含金量、含新量、含綠量。在轉型重點上依托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重大國家戰略,強化“運城實踐”。推進新型工業化,一方面,改造提升傳統產業,推進鋼鐵、焦化、有色等行業技術改造、設備更新和產品迭代,推動其綠色化、智能化升級;另一方面,培育壯大新興產業,聚焦“415”十大工業產業集群和“合汽生材”新興產業地標,前瞻布局發展半導體、人工智能等產業,打造新的增長引擎。推進農業現代化,摒棄簡單的規模擴張思路,向“精”(精深加工)、“特”(特色品牌)、“高”(高附加值)、“綠”(綠色有機)方向轉型升級。一方面,強化科技賦能,依托農業科研院所和龍頭企業,在良種繁育、智慧農業、節水灌溉等領域取得突破,推動農業生產從“靠天吃飯”向“知天而作”轉變,提高土地產出率和資源利用率。另一方面,延伸產業鏈條,壯大農產品精深加工產業集群,大力發展食品工業,將豐富的糧、果、菜、畜等原料優勢轉化為加工優勢、市場優勢,實現從“賣原料”到“賣產品”“賣品牌”的躍升,最大化提升農產品附加值。推進服務業融合發展,加快生活性服務業品質化、多樣化發展,創新推動生活性服務業與文旅、農業等特色產業融合,發展“文旅+康養”“農業+研學”等新業態,打造沉浸式、體驗式消費場景,提升服務業的輻射帶動能力。推動生產性服務業向專業化和價值鏈高端延伸,聚焦產業鏈薄弱和價值鏈高端環節,勇于布局新興領域。例如積極謀劃發展低空經濟,探索其在物流配送、農林作業、旅游觀光等領域的應用場景,搶占未來產業賽道。在轉型路徑上要堅持創新驅動、改革開放、營商環境優化三輪并進,特別是將創新擺在核心地位,加快建設高水平創新平臺,引育高端創新人才。
擴大“轉”的成果,是轉型成功的升華。擴大轉型成果的核心就是大力培育和形成新質生產力,以培育壯大新質生產力重塑未來核心競爭力。貫徹落實市委五屆九次全會“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在未來產業方面多布局、求突破、爭上游”的要求,需要精準落子。“多布局”是前提,圍繞數字經濟、人工智能、低空經濟、新型儲能、前沿新材料等未來產業方向,加強戰略研究和項目儲備,積極融入全省、全國產業布局。“求突破”是關鍵,要集中有限資源,在具有比較優勢的細分領域實現核心技術突破和重點項目落地,形成示范效應。“爭上游”是目標,通過建鏈延鏈補鏈強鏈,努力在若干產業鏈環節掌握話語權,打造一批在國內有影響力的產業集群和領軍企業,從“跟跑”“并跑”向“領跑”轉變,真正在區域競爭中爭得上游。
擴大轉型成果是一場硬仗,必須統籌協調、協同推進。要兼顧發展與安全,守住生態環保和安全生產底線;要兼顧政府與市場,更好發揮政府作用以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要兼顧內部資源與外部機遇,積極承接產業轉移,深化區域合作。通過高效協同,凝聚起攻堅克難的強大合力,不斷鞏固和擴大轉型發展的戰略性成果。
當下,必須保持歷史耐心和戰略定力,杜絕任何猶豫和搖擺。要增強“吾將上下而求索”的豪情和“敢教日月換新天”的斗志,堅持對標一流、爭創一流的求索,賡續河東兒女勤勞智慧、吃苦能干的風骨,以實干創造實績,為建設“一城兩區三門戶”作出更大貢獻。 (作者單位:市委黨校)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